——新华社山西分社原副社长、党组书记马明的革命情结
1月14日,雪后初霁,阳光明媚。这天上午,泽州县大阳镇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隆重揭幕。
一块珍藏了四十年烈士的头盖骨、一本厚厚的回忆录《辙印》、一个冰雪覆盖的二层小院、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幅幅惊心动魄画作,将前来观瞻的人们带回79年前,带入“十二月事变”的血雨腥风和惊涛骇浪……
大南沟1939,见证腥风血雨
受红军东征影响,1936年秋,孝义市东盘粮村一位年仅17岁的小伙子马登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民族存亡之际,一支抗日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迅速崛起。马登选毅然加入了决死队,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
1939年冬,阎锡山的晋绥军首先策动新军中的旧军官哗变,逮捕和枪杀新军进步官兵,史称“十二月事变”。
这一事变,很快蔓延至决死队。
大南沟,则见证了这一亲者痛、仇者快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9年12月23日上午,时任决死三纵队八总队第五中队指导员的马登选,接到通知要他紧急前往沁水县庙沟村总队部驻地参加“军政干部会议”。当他匆匆忙忙赶到总队部,与另外60多名政工干部一起被召集到一座屋子里,正当大家嘘寒问暖时,突然,从窗户外、门口伸进来一条条步枪,枪口对准他们,屋外一名反动军官孙瑞琨随即高声宣读了阎锡山炮制的所谓“韩钧(决死队二纵队政治主任)叛变”的电令,并高喊道:“不准动,谁敢动,就用手榴弹炸死谁!我们是奉阎长官之命清查‘叛军’(污蔑决死队)的!”尔后,将屋内的人一个个绳捆索绑、拳打脚踢,并连夜押往45公里外的大阳镇大南沟村,关押在村民张海聚家的阁楼上。一大队指导员、共产党员阎轸在挣脱跑下山之际,不幸中弹身亡。
张海聚家的阁楼不过30多平方米,无人居住,四面透风。60多名政工干部在这里挨冻受饿了两天两夜。12月25日傍晚,几个匪徒上到阁楼,将所有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一掠而空。午夜时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7名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总队主任陈士平,党总支书记张师周,中队长李柽、涂成、温东贤,中队指导员仝全德、谢国玺——被匪徒们一个个从阁楼上叫到院中,残忍地剥去所有的衣服,当场有人连饿带冻晕倒在地,匪徒们竟然将冷水泼往他们赤条条的身上,尔后,将7人残忍杀害。其余人员,被集体押解到晋城监狱,后又转押至阎锡山第八集团军孙楚的司令部所在地。
1940年4月,当日寇扫荡中条山时,孙楚所部早早撤了战场。为了逃命方便,孙楚又残忍地下令,将我24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押至阳城县析城山下的秋川河谷枪杀。“十二月政变”前前后后,晋城各县的抗日政权、牺盟会被摧毁,党政军干部被抓捕逾千人。其中,被阎匪军杀害的有近600人。
大南沟1978,寻找烈士遗骸
党中央积极派人多方营救。由于未被查明“共产党身份”,马登选在被关押4个月后,也被释放。他跋山涉水3000余里,终于回到家乡,找到了地下党组织。
1941年秋,马登选被党组织派回家乡,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隐蔽工作。此后,他又辗转打入阎锡山“战训班”,任第15分队长,通过开具通行证、为游击队筹得粮食和奇缺的食盐。1943年,他按照组织要求,前往太岳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马登选改名为马明,随陈赓、王震大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晋西南、汾(阳)孝(义)和晋中战役,成长为新华社吕梁分社的一名战地记者,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如《永和歼灭战》《解放大宁战斗中晋西南人民英勇参战》等。新中国成立后,马明成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记者、副社长,先后采访报道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等。离休前,任分社党组书记。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马明常利用工作之余,默默搜集烈士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对亲身经历的1939年“十二月事变”有很深的情结。
1978年12月,马明不远千里,只身一人再次来到了令他刻骨铭心的大南沟。
马明找到了当时关押他和64位战友的村民张海聚家的二层小院。
在这里,马明得知,陈士平、张师周等7位战友牺牲后,遗体被敌人遗弃。大南沟村的村民冒着风险,将遗体抬到一个山坡上,选了一块朝南向阳的地方,将烈士遗体就地掩埋,并做了记号。
在一片麦田中,大南沟村民找到了烈士的安葬处。马明蹲下来两手在土里扒拉,突然,一块铜钱大的头盖骨露了出来。悲喜交加的马明眼里闪现出7位战友的音容笑貌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他双膝跪地,含泪将那块头盖骨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用手绢包好,揣入怀中。
辞别大南沟,前往秋川河谷寻找另外24名烈士的墓冢时,他叮嘱村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埋葬烈士的地方,等候妥善安置……
马明回到太原后,向山西省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散葬在大南沟和秋川河谷的31位烈士遗骸,一并迁葬入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得到应允后,完成了31具烈士遗骸的迁葬工作。
为了查清所有烈士的名字,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马明多次寻访当年决死队的老战友和知情者,且多次到省档案局查阅相关的历史档案,后以《幸存者的回忆》为题,发表了追忆31名烈士被捕的遭遇和英勇斗争的文章。而那块在大南沟村外挖出的铜钱大的烈士头骨,马明贴心带回太原,用一块锦缎包起来,放入一个红色绒盒,珍藏在办公室。
1979年12月28日,在阳城太岳烈士陵园召开了“十二月事变”死难烈士英勇牺牲40周年纪念会。在安葬了31名烈士遗骸的新墓前,竖起一通“十二月事变殉难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马明撰写的碑文。
当天,马明又赶写了一篇消息,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
大南沟2018,烈士浩气长存
马明出生于1919年1月18日。1986年2月离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特别是在他90高龄时,再度提笔,追忆“十二月政变”的血火年华,追忆自己70多年的革命历程。他用两年时间,废寝忘食地完成了回忆录,其心之诚,其行之果,其志之坚,苍天可鉴。新华社的领导看到他编撰的多部书籍,特别是这部沉甸甸的回忆录《辄印》,称赞他“70年党龄信念坚定情如火,百万字著作文采激扬笔似椽。”
今年1月18日,是马老的百岁诞辰。为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敬献父亲的百岁生日,同时,蹈熔炉之火,传信仰之光。1月12日,马明的长女马晓雪、长子马晓勇、次子马正,不远千里,专程从太原将有关牺盟会和“十二月事变”的40多块图片展板、父亲的回忆录《辄印》,一并捐赠给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这不仅是一次追寻父辈足迹的寻根之旅和忠孝之行,而且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播火之旅,他们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提醒后人,继承烈士遗志,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谱华章。
经过一天的紧张布展,1月14日上午,“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揭牌仪式如期举行。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在当天的揭幕仪式上,马正介绍道,今年是“十二月事变”发生79周年,也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和去世3周年纪念日。从2017年年初,家人就商量在大南沟村设立革命历史陈列室事宜。现场,他向人们展示了父亲1978年在大南沟找到并珍藏多年的烈士头骨。“父亲珍藏这块烈士头骨,家人并不知道,直至他离休后,央视记者前来采访时,父亲回忆大南沟这段难忘的历史时才拿了出来。”
大南沟现有百余户300多口人,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村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涌现出2名烈士和9名革命功臣。“大南沟村革命事迹陈列室”设在村委会一楼,分为“抗日烽火中的山西牺盟会和新军”“震惊中外的十二月事变”“英勇的大南沟人民”“缅怀先烈弘扬精神”四个部分。展厅虽小,却大义凛然;图片不多,却浩气长存。
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说:“这段革命历史一直在村里口口相传。现在在陈列室中展览,就能永远传下去。”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徐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