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处吕梁山腹地的临县,有一个叫刘喜贵的“气象人”。
他没有多么惊心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二十五载如一日的,守一方孤山,默默奉献于他钟情的气象事业。
将青春付给了“你”
“1974年,我22岁,走出吕梁农校的大门,就分配到临县气象站工作。”说起当初分配工作的场景,刘喜贵很是自豪。那时的工作地点,是距县城5公里处海拔高达1163米的观测站工作。
在孤山头上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搞天气预报、维护设备……刘喜贵一干就是25年。纵然吃尽苦头,但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最爱的气象事业,这也许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吧!
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没有向组织申请过一次困难。1998年,刘喜贵因突出的工作成绩被任命为临县气象局局长,而他依旧骑一辆破自行车在那座山头来去。
临县的观测站山高路线长,是国家三类艰苦台站,加之人员紧缺、仪器老化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前,都要沿路检查,而遇到有复杂天气,就得更仔细了。据刘喜贵的同事回忆:一次,刘喜贵修理电话线,那天风特别大,把梯子都掀翻了,爬在梯子上的刘喜贵重重的摔了下来,其它人要替他上去,刘喜贵摆了摆手,忍着疼痛再次上去把线修好。
给红枣撑起“保护伞”
临县是一个红枣之乡,为确保临县西部沿黄河红枣区的安全,临县气象局真是“做足了”工作。
为把高炮安装设施发挥到最佳作用,刘喜贵带领气象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沿黄河枣区7个乡镇做了实地考察,采点选位,走遍了7个乡镇的所有自然村,要知道当时,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通极其不便利。
“一般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常常是搭上村民的三轮车、租一辆摩托车往返,最糟糕的是有时村落之间地形险要,根本不能通车,只能徒步行走,常常是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刘喜贵感慨。
令人欣慰的是,13门“三七”高炮的精心布置投入使用,保护着枣林面积达28万亩。每年防雹增产就可为当地枣农带来3000余万元的社会效益。
实在舍不得放下
2000年,面对宿舍区围墙破旧,急需重建而资金紧张的现状,刘喜贵带着全局职工自己动手干,仅仅4天一条围墙就立了起来。
2002年7月,大雨瓢泼,停电了,观测站的电话坏了,发不出报去。刘喜贵不顾风雨骑着他的那辆破自行车就往山上赶,半路上,自行车出了毛病,他改作徒步,快要上山的时候,刘喜贵一脚踩上水冲开的大沟渠,掉到渠底,忍着疼痛,浑身是泥的刘喜贵不顾一切爬了出来,终于冲上山顶,用手机发出报去。
2006年1月,患有腿关节炎的刘喜贵冒着大雪,赶往距县城5公里的黄龙山北岳庙“山顶”——临县气象局观测站值班。
据同事介绍,今年春天,刘喜贵因身体原因退居二线,而离开领导岗位的刘喜贵深深知道临县气象局的困窘现状:职工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占了多半,且仅有7名在职职工,工作的紧张可想而知。老刘又放不下了,开始往返于那座山头,担当起测报组长。
“干了一辈子气象了,我实在舍不得放下。”我们都知道,这是老刘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