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是省委、省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山西建设的重大创新性举措和重大民生民心工程。
作为全省县乡一体化改革试点的高平市,在探索搞过挂靠、托管、合作等模式之后,2016年,按照“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三医联动、健康高平”的改革思路,整合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在全省首家组建了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的紧密型人民医院集团,实现了“一个集团、一个法人”,探索开展了市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
之后,又自加压力,不断提升标准,积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持续推进市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一改革为我市带来了新变化。这两年来,群众看病方便了,病人花钱少了,百姓有了自己的‘健康守门人’。”高平市市长邹树琦如是介绍。
牵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牛鼻子”,让医生下得去
让优质资源沉下去,关键是让医生愿意下、下得去、留得住。
“我们从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抓起,采取‘总额预算、打包预付、结余留用、双重监管’的办法,调动集团控费积极性和医生下去积极性,变集团‘多花钱’为‘多省钱’,变医生‘要我下’为‘我要下’,变医保‘管钱’为‘管服务、管质量’,不断激发医院和医生的内生动力。”邹树琦说。
2017年,高平市医保基金统一打包预付给集团6754万元,结余基金上不封顶。医保和集团按4:6留用,留用基金40%用于集团发展,60%可用于医务人员绩效分配。合理超支全部由医保承担,不合理超支集团自负。2017年集团结余医保基金55万元,共下派医务人员1758人次,集团医务人员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15.1%。
同时,在全面加强规范化诊疗基础上,“一科带一院”设立特色分院,通过医生下沉带动病人下沉。去年,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经过认真调研分析,设立了儿科和老年病、康复科三个特色分院,由人民医院学科带头人带队常驻分院,带动了病人的下沉和医疗费用的下降。
强化信息化一体化支撑,让城乡上下“联”起来
一个医院变成一个集团,没有信息化手段,管不了;城乡资源共享,离开信息化支撑,享不了。
为了让城乡上下联起来,高平市开通集团微信公众号和健康高平手机APP,及时发布医疗动态、便民消息、医学科普等内容,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指南,患者通过健康手机就能享受到预约挂号、在线支付、查看检验报告等诊疗服务。
同时,搭建远程会诊平台,上联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山西医科大附属医院等26家高水平的三甲医院,下联集团内16家分院,业务涵盖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疑难病例讨论等,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建立集团分级诊疗平台,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转诊、门诊协助等业务,实现了市院与分院检查申请、结果传输的信息互通,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就医模式。
建成临床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心电诊断、影像诊断、健康管理等六大中心,促进了集团内资源共享,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分级诊疗“转”起来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
高平市以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为抓手,不断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一方面,该市推行“1+1+1”服务团队模式,即:人民医院专科医生+分院全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模式,集团为每个分院配备3名专科医生组成的技术指导团队,各分院组建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等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实行了“1+5”服务包个性化健康服务,即:1个免费包(暖心包)和5个有偿个性化服务包(居家养老包、康复理疗包、慢病管理包、安宁疗护包、个性健康包),个性化包收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和签约居民共同负担(每包打包120元按50:50:20分担,贫困人口等免费),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实现了签约服务全覆盖,90%以上的城乡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特别是加大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力度,为全市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发放了健康扶贫受助证,开展了健康扶贫“双签约”活动和“三个一批”行动等,全部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了签约健康管理,缴纳了大病补充保险、设立了200万元大病兜底保障基金,24种大病实现了看病不花钱。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县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据统计,近两年来,在高平,基层诊疗量较改革前提升41%,在全市占比由48.9%提升至64.3%;县域内就诊率由67%提升至81%;人民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内,患者次均费用下降4%;下转分院患者增长翻了一番,分院患者自付费用占比降至13%,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分院实现住院零自付。初步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转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