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春光明媚,大同市南郊区辛寨村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里生机盎然。
走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桃树、李树、梨树大棚,李华夫正忙着给树浇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约在清明以前就上市了,一个棚能产5000到6000斤左右,大约能卖六万块钱左右。”花的芳香裹着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这满树的桃李花,给新的一年带来了新气象、新气息,将给合作社的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李华夫告诉记者,辛寨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玉米收成最好一年一亩地也就1000来块钱,近几年村里依托温室大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相比传统的一年一茬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将栽培技术延长至两茬、三茬。过去生长在东北原始森林里的灵芝,如今也在辛寨村的温室大棚里培育成功。
“今年这茄子长势挺好的,一个棚下来少说能卖三四万块钱。”这几天,村民张鑫正忙着采摘大棚里最后一茬茄子,据老张介绍,去年种植的两栋大棚茄子收入也不错,过几天茄子卖完了,他就准备整理土地,种植草莓,增加大棚的经济收入。
新年孕育新希望,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了农民更大的信心。“我准备继续加大投入,把这个园区打造成集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高端农业园区,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理事长幸志勇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了。(仝雄成 刘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