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共10亩地,去年种玉米每斤只卖了六毛二,光种玉米肯定不行。”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的王小林说。
和王小林有一样想法的村民可是不少,马上就要春耕了,好多的农户都在想今年到底该种点啥、怎么种?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每年春播前是很多农民兄弟最头疼的时候,开春种植安排不好,一年的收入就没有保障。
为此,记者在基层采访中结合种植大户的热点话题、经验以及政策导向供广大农民参考。
种杂粮
走进山阴县岱岳镇甘庄村,提起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村民们便由衷地赞叹。村民韩雪峰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种谷子沾了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的“光”。简单来说,就是省钱省工省力又增产!一开始村民还有些抵触,现在真切地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
山阴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坡区耕地有一半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谷黍、莜麦、荞麦、高粱、黑豆、绿豆、马铃薯等小杂粮生长。目前,全县小杂粮作物播种面积约2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是全省杂粮生产重点县。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杂粮种植达到40万亩。
山西号称“小杂粮王国”,发展小杂粮,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据统计,在山西58个贫困县中,小杂粮生产县就占到42个,发展杂粮产业,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如今,随着玉米生产过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又投向了小杂粮。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但面对进口大豆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冲击,使原产大豆市场有很大的波动。
因此,国家专门将大豆作为未来发展的黄金产业,将要拿出几十亿元资金来补贴大豆生产。今后国家在大豆上的补贴将超出玉米补贴,尤其是那些形成品牌、大豆深加工的农户补贴力度将会更大,所以,大豆种植的黄金期可能已经到来,2018年大豆的行情值得期待。
种饲草
“还是种饲草好卖,苜蓿种一次能收6年,不必年年花钱买种子,政府每亩还给300元补贴,关键是收益比玉米高。”应县杏寨村村民张卫东说。
“粮改饲”是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主要采取“以养殖带种植”的方式,开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料作物种植。目前试点已扩展到10个县,种植全株青贮玉米46万亩。
在朔州、大同等“粮改饲”试点地区,“种植为粮食、秸秆作饲料”的传统观念正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为养殖而种植”的新思路。
“我种了10亩青贮玉米,村里的养牛合作社提前就以每吨350元的价格预订了。按照亩产3吨半算,1亩至少卖1000元,比种籽粒玉米1亩多挣出三四百元。”山阴县薛圐圙村种植户刘青山说。
现在国家在提倡“粮改饲”战略,就是种一年农作物,种一年经济作物,种一年饲料作物。
粮改饲的起点是粮,方法是改,目标是饲,关键是用。我省去年粮改饲的种植面积达700多万亩,几乎每亩都为农民增加了几百元收入。
种马铃薯
一直以来,马铃薯都是我省中北部群众的重要粮食作物。2015年,我国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作为传统马铃薯主产区的山西也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扶持,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提出到2020年,山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稳定在300万亩以上,要以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为方向,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我省脱贫致富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的重要产业。
岚县还做起了“土豆+旅游”的大文章。而今,岚县已走上“土豆+旅游+文化+产业+互联网”的脱贫路,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大,“小”土豆让岚县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以说,在全省脱贫攻坚和特色农业扶贫的大局中,小小土豆形成了全省产业扶贫的特色产业。
国家提出,力争2020年前,实现马铃薯市场总消费量比重提高30%,且国家预计会在马铃薯种植上增加补贴,每亩补贴100元,还有对马铃薯的保鲜、运输等补贴力度会非常大。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