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职工听得懂、能领会、好落实,2017年11月12日到17日,笔者所在的山西工人报策划实施了“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报社全体记者出动,兵分多路,奔赴全省11市,进企业、下车间、入班组。短短5天时间,行程2000余公里,采访40个班,发回报道50余篇3万余字,拍摄图片200余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场“走转改”活动贴近一线,采访深入,收获了鲜活生动的精品成果,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由此,笔者对如何深化“走转改”、讲好“工会故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不仅要深入基层,更要提前策划,“工会故事”才能挖到“好料”
沉下不去、飘在空中,当然写不出生动的现场感;不走基层,不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肯定不能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些记者特别是新入职的记者,一开始下基层的热情也很高,但苦于新闻线索少、方法手段少,不知道“故事”从何讲起,慢慢下基层的热情就减退了。以工会报道为例,因为报道的对象是工会、职工、企业,工作常规化,主题宽泛,时效性要求不强,所以不像社会新闻线索那样容易好找,轰动效应强。记者们和基层联系时,基层经常的回答往往是:“都是些常规工作,没什么特别报道的”。所以说记者们不是不想下基层,实际上是因为功课没有做足。
“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确定主题后,记者部积极联系11市总工会,采访哪些企业、进入哪些班组、话题是什么都拟定明确了。行前,记者们也对十九大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由于准备充分,采访直接切入,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无论是大的专题采访还是单个主题采访,下基层前应该明确主题,搞好策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挖到讲好故事的“好料”。
不仅要转变作风,更要掌握技巧,才能和职工聊出“工会故事”的“真料”
转变作风,首先要能吃苦,战斗力要强。在“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中,一天安排4场采访,需要记者调动情绪以适应高强度的采访。因为后方的编辑正在等当天的米来下锅,所以记者们采访结束后往往连饭也顾不上吃,整理采访素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稿,经常半夜才开始吃泡面。这种高强度,有效突破了记者们的舒适区,激发了灵感,讲出了不少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
那么,光有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就可以了吗?答案是:远远不够。
“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采取“老带新”的办法进行。活动中,老记者采访态度平和、循循善诱,在和职工拉家常中就完成了采访,许多话题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其实能引出真正要的东西。面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先闲聊一阵子再导入主题;实在谈不下去了,就站起来参观一下车间的《学习园地》等,或者到流水线感受一下再聊,让职工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工作谈起。有时职工电脑屏幕上的一段励志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件厂服的颜色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切入点。而反观新记者,由于实战经验少,临场采访缺乏机变,经常就把话题聊死了。采访现场,老记者机智化解的救场行为和采访的技巧,让新记者们受益匪浅。通过活动,几名新记者掌握了采访的“必杀技”,迅速成长起来,积极下基层采访,稿件质量也迅速提高。
要转变文风,要用职工喜欢的语言讲好“工会故事”
“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如何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达到“短小精干、鲜活生动、现场感很强”的效果,这就要考验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五六百字的稿子,既不能板起面孔说官话、套话,原文照搬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也不能只让一两个职工泛泛而谈,要把十九大精神化在文中、融于精炼的对话中,还要让有的职工围绕主题多说两句,有的职工少说,有的职工附和或补充,语言表达要符合他们身份……用职工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实际上也很不容易。把职工的诉求、愿望、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以及自己打算怎么在本职岗位落实十九大精神,用流畅朴素的语言、由衷的语气、鲜活的现场描写、最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十九大精神在班组·记者基层行”活动就是一场转文风的考场。实践证明,这样的锻炼机会很难得。随着一个个精彩的“工会故事”的出炉,记者们兴奋地说:原来报道可以写得如此鲜活,文章这么短,涵盖的内容可以这么多。可以预见,他们此后的文风一定会大转。
显而易见,不下基层,不和职工面对面,怎么会有现场感,怎么能写出有温度的文章;不转作风,不能绞尽脑汁,不能昼夜兼行,焉能突破自我,表达有深度的思想;不转文风,大话、套话、空话,只会惹职工群众厌烦,焉会有文笔飞扬的激昂文字。多动脑筋早筹划,掌握采访“必杀技”,用职工语为代言职工,新闻记者应通过“走转改”,有意识提升自我素质。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
米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