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位于泽州县巴公镇的泽州县森海装饰建材城的总经理谢法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精炼、诚实、机智,通过简单交谈,记者更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谢法付的老家是安徽阜阳,兄妹六人。“我的童年是多灾多难的,在8岁时得过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因为穷,14岁刚考上初中就退学了。为了生计,有一次,走十几公里路找到一个远方亲戚去投靠给人家当修建小工。这位亲戚施工小老板开始时怀疑我这么一点年纪能行吗,通过实干,他完全消除了怀疑。经过努力,老板重点让我去学习修建技术。”谢法付说。
1985年,16岁的谢法付萌生了出去闯天下挣钱的想法。得知他的想法,母亲拿出仅有的30元钱,在亲朋好友的指点下,来到山西晋城的巴公化肥厂投靠一个远方姨夫。
当这位包工队姨夫看到他这么小年纪时,很是担心他能否干得了活。谢法付说,你要不信,就不要给我工资,只用管饭。在施工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多久,大家发现他为人和善、忠实可靠,所有员工对他点头称赞。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巴公兴起了小高炉、翻沙厂等产业,谢法付又参与了小高炉、翻沙厂的营生。在这期间,他还杀过猪,卖过菜,开过饭店,卖过牛肉串儿等小生意。
一年后,谢法付见到了巴公化肥厂的一个领导,因为他为人诚实,这位领导让他到化肥厂施工队当了负责人。尽管多年来巴公化肥厂的领导换了又换,但谢法付的施工队却一直在诚信施工。他的施工队也从巴化,一度扩展到大化、二甲醚等企业,经营范围也从当初的普通施工队发展到产品拥有装饰板材等系列的森海饰材公司。
知恩图报,懂得感恩,是森海饰材公司总经理谢法付的一贯做人理念,他为人低调,因为自己是穷苦人出身,心中总有一种扶贫济困的情怀。
多年来,他主动为生活确实贫困的家庭进行捐助已是常事,因从不留名,谢法付自己也记不清都捐助过哪些人。记得有一次在巴化工会举行的捐款活动中,谢法付送去1千元钱不让留名,工会领导为难地说:“你不留名,我们向上交代钱无法说明来源呀!”他这才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去年,谢法付来到巴公镇送去1万元,让政府帮他寻找渠头村的李小菊、三家店的牛原香、东头村的马云和巴公四村的李完林等20个贫困家庭,让政府帮自己为每个家庭捐助500元。
“老谢这个人真是没说的,可真是咱贫困户的贴心人呀!”东头村的马云、巴公四村的李完林感慨地对记者说。
今年,谢法付又一次将爱心扩展到柳树口镇、晋庙铺等贫困家庭,为20个贫困户进行了捐助。晋庙铺镇拦车村的翟旭、柳树口镇河东村的尚明贵等人对谢法付很是感激,当他们听说谢法付的企业目前运行较为困难,而且还有贷款的情况后说:“人家一个外地人对咱这么好,天下好人真是多啊!”
扶贫济困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多年来,谢法付不仅在经济上给贫困户送去爱心,而且还在他自己的森海装饰建材城为15个贫困家庭子女安排了就业。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王来红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