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脱贫不靠老天吃饭,主要靠发展产业。”坐在窑洞里的刘在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光熏枣卖了两万多元,地里的粮食卖了5000多元,一家三口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51岁的刘在平是保德县林遮峪乡元家山村的贫困户,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刚刚从地里放羊回来。瘦高的个子,黑红的脸膛,一看就是敦实精干的庄稼人。说起他的脱贫经历,第一书记赵建军感慨万千。在他眼里,刘在平勤劳、踏实、能吃苦、有智慧,可是前几年,日子就是过得清贫,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家里的窘境,刘在平也想了好多办法,多种地,多栽树,也喂一些牲畜补贴家用。可是元家山土壤贫瘠,靠天吃饭,收入并不稳定。唯一的产业是那十几亩枣树,那几年红枣行业不景气,秋天打下的枣子,堆满地,卖不出好价钱,有时只能贱卖保本。
如何才能让红枣卖出好价钱?刘在平在红枣深加工上打起主意。每年收枣季节总有外地的枣商来收枣,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些新鲜的枣子收回去都做了熏枣。一斤熏枣6元钱,一斤红枣最多1元钱,有时才七八毛,这其中的差距让刘在平动了心。通过网络查询,他发现熏枣销路广、易储存、价格还高。最重要的是保德境内生产的红枣最适合做熏枣,如果这件事做成了,不仅自家产的红枣有了销路,甚至可以收购本村和邻村的红枣。这个想法让刘在平好一阵激动。
凭着刘在平的热情好客,来元家山收红枣的枣商答应他去厂里参观,并提供技术指导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学习,2016年,刘在平的熏枣炉开始运营。经过反复实验揣摩,他的熏枣技术日渐增进。
刘在平捏着一颗熏枣对记者说:“枣熏得好不好,关键看花纹。好的熏枣,花纹均匀细小,色泽乌亮晶莹,本地人称作水晶枣。”从洗枣、煮枣、熏枣、翻刨到包装销路,刘在平的枣子走出保德,走出山西,很多浙江义乌的商贩前来购买,有的甚至销售到海外。
这个聪明勤劳的庄稼汉子,不但把自家的枣子卖出了好价钱,还让本村村民也搭上了这趟红枣销售的快车。红枣深加工给刘在平带来的鼓舞,让他认识到,不能固守老本,必须动脑筋想法子。善于学习的他又发现了枣树嫁接的新门路,通过嫁接,改变红枣品种,价格比本地枣贵两三元。刘在平在网上买回各种不同枣苗,自学嫁接技术。30多亩枣树,在他的改良下,结出的枣子比本地枣个头大了一倍,口感清香甜脆,在本地人看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刘在平做到了。
2017年,借助国家养殖补贴政策,刘在平牵头与另外四家贫困户成立了“在平养羊合作社”,贷款买了110只羊。为了让养殖种植良性循环,今年合作社还准备用100亩荒地种草。到5月份,村里300千瓦的光伏发电也将并网发电,到时,每户贫困户可分到3000多元的红利。
2017年,刘在平被评为“保德县脱贫光荣户”,正如第一书记赵建军说:“国家政策再好,也得靠贫困户自己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脱贫,刘在平的勤劳和智慧给贫困户做出了好榜样。”
本报记者 王雁 通讯员 康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