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大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基地。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李毅 摄

  •   几场春雨过后,大同的空气里还散发着泥土的清香,69个重大转型项目工程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破土。陆续开复工的上百个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声隆隆,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往返奔忙……
      无论是热火朝天的工地现场,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腹地,在这个温暖且湿润的季节里,大同这座城市铿锵的足音响遍各个角落。该市仿佛按下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快进键,在打造先行区、当好“两个尖兵”、实施三大振兴,以“十大行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开创新时代大同发展新局面的路上奋力前行。

    争做山西能源革命尖兵

      4月中旬首播的某热门综艺节目中,嘉宾在奥地利联合国总部演讲时提到的大同熊猫电站,让很多观众感到惊艳。这座全球首座熊猫外形光伏电站,由大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建立,去年并网发电,成为时下大同光伏产业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光伏产业仅仅是大同能源革命中的一小部分。
      山西争做全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大同争做山西能源革命的尖兵。如何推进能源革命,实现尖兵定位呢?大同的做法是:聚焦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四大革命,聚焦高科技工业和新兴工业,聚焦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十大突破工程为抓手,力争实现“煤都”向新能源之都的战略转型。
      在能源革命十大突破工程中,能源革命科技创新产业园是一号工程。为了将该产业园打造成为未来的“能源革命地标”,以及新能源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大同市在黄金地段拿出1000亩土地,重点建设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同基地、全科盟大同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大同协同创新园、同煤“双创”中心等11个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产业布局集中规划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氢能、储能、节能等7个领域。
      今年以来,按照全省“转型项目建设年”和当地打造“两个尖兵”的要求,该市迅速出台《大同市关于实施“能源革命尖兵”2018·十大工程突破行动方案》《大同市关于实施工业振兴2018·百项转型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围绕传统能源能效提高、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破冰、智慧能源示范、新能源供给提速、能源革命科技创新五大行动,确立、推进包括大同大昶移动能源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项目、山西米亚索乐装备集成科技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生产线核心设备及核心材料开发项目、西安隆基集团公司500兆瓦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雄韬股份30万套氢燃料汽车总成项目、大同市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产业园在内的十大重点项目。
      为了强力推进这十大工程,该市还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同煤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大同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能源革命领导组,所有副市长、副总经理、副校长都任副组长,并设立1亿元的科研奖励资金、10亿元财政扶持资金,组织100亿元规模的产业资金,搭建起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为一体的实施班子,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当好“尖兵”的紧迫氛围。
      从身处“煤都”的自豪感,到建设“能谷”的紧迫感,大同市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从“速度经济”转向“质量经济”,形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力打造对外开放尖兵

      山西要“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山西北大门的大同要“打造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作为内陆城市,如何弥补先天短板,展现开放气场?
      大同市迈出的第一步是内外互联,加强区域合作。2017年,该市与省教育厅签订了大同大学市厅共建协议,率先开启市厅共建大学模式;与省外侨办签署市厅对外开放发展工作协议,促进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与省电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电力保障;与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在“云冈号”旅游专列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与中科院7个所签订新能源发展共建合作协议,聘请中科院院士李灿为大同新能源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邀请中科院全科盟在大同注册成立了大同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立了研发平台。
      在东承首都、南贯中原、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同市又继续实施北通蒙俄、西接丝路的开放战略,以天下大同和世界一家的胸襟情怀,积极联络对接省内省外和国内国际大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导向和新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发展高地,加快形成“东西南北”全面开放的大格局,全方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截至目前,大同已与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8%。
      进入2018年,该市积极强化与商务部投促局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依托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园,着力打造大同国家级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赴京津冀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挂职锻炼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北京、上海、深圳、雄安新区、以色列特拉维夫分别设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雄安新区、以色列高科技产业转移项目处;扩大经贸合作,与柬埔寨暹粒市签约发展友好城市,签订了每年进口20万吨大米的农产品发展项目。加强与芬兰文化交流,建设2个世界一流的滑冰场馆和中芬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中芬冰雪体育文化节活动,促进大同冰雪装备产业发展;新增国内航线14条,开通更多国际航线,积极争取开通中欧班列,提高外向型经济含金量;从今年起,每年组织1000名中小学师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国内外研学交流,强化中小学生人文交流,培养大同具有国际视野的长远力量。
      同时,以推进城市品质、产业发展、市场体系、文化交流“四个国际化”为中心,全力打造交通枢纽、综合贸易、要素集聚、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人力资源“七个区域中心”,努力构建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开放战略已经成为大同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选择。

    创新驱动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坚持能源革命大转型、东西南北大开放的同时,大创新成为大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必然选择。
      该市积极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技术升级,聚焦“两个尖兵”和“工业振兴”,广泛吸纳人才,引深“品质革命”,企图打造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推动大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向新高地。
      同时,在大转型大开放大创新的大框架下,大同市不断强化四大对接意识,坚持不懈地对接大企大校大院大所。去年以来,该市与国家商务部投促局、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以及中科院7个所签订了新能源发展共建合作协议,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对接清华、北大以及国际名校,对接中科院、社科院等科研院所,国家级、国际级高科技研究所,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为实现“大同制造”向“大同创造”“大同智造”转变创造坚实基础。
      实施创新培育行动,核心是不断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储备创新人才、落实创新政策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大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特别是创新人才方面,大同市坚持以“房子”换“脑子”、以“干部”找“干法”、以“台子”换“点子”,想尽办法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的力度,培育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随着“两个尖兵”转型项目陆续落地,以及创新人才的不断培养和引进,当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动能不断被激发出来,“大同制造”愈加活力四射,“大同创造”“大同智造”潜力逐步释放和迸发出来!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06期

    • 第2018-05-05期

    • 第2018-05-04期

    • 第2018-05-03期

    • 第2018-04-29期

    • 第2018-04-28期

    • 第2018-04-27期

    • 第2018-04-26期

    • 第2018-04-25期

    • 第2018-04-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