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绛县总工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转型升级中维护广大职工主人翁地位,实现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职工们亲切地将县工会的工作人员称为“娘家人”和“贴心人”。
把工匠的社会地位提起来
新绛县素有“七十二城”之称,各行各业的工匠层出不穷,县总工会把发扬工匠精神作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让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社会知晓的“名人”、被人称道的“能人”和让人羡慕的“红人”,增强产业工人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全社会形成了“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正能量。
绛州澄泥砚是中华艺术瑰宝,失传已300多年,仅有中专文化水平的蔺涛经过10年的摸索,通过上千次的实验,从设计图纸、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炉窑的设计烧制等,每一道工艺都自己动手实践,逐步熟练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术要领,终于使这一传说中的国宝在现代复苏。蔺涛为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中华总工会评为“大国工匠”。
在蔺涛的感照下,新绛县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梁杰克服工艺繁杂、制作艰难、生产周期长的困难,使新绛县的传统大漆云雕漆艺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成功地铸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店头云雕”;潘全虎则是开发出夏周春秋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复制品及青铜器现代工艺品、青铜器雕塑产品,使仿古青铜工艺得到传承弘扬,并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永惠则恢复了刻瓷传统工艺,使绛州刻瓷在全国艺术节上崭露头角,成为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此外,高义钢铁公司的青年工人郭满攻坚克难,对制氧设备进行整合改造,每年给公司增创效益700万元。丰喜华瑞公司的工程师张峰对公司的合成冷水器进行改造,年节约电费144万元,减少液氨开支61万元,获得了山西省“五小竞赛”奖。
让“凤还巢”作用发挥出来
新绛县总工会采取宣传、服务、培训、创业等措施,深入开展“帮会员找岗、帮企业招工”,通过多项强有力的措施,引导青年在家乡创业就业,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共谋发展。
三泉镇席村青年韩岳民是新绛县远近闻名的养鸡户,手头有了资金后,便想到外地去创业。镇工会主席王建军是该村的包村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上门做韩岳民的工作,鼓励他在当地发展,并帮助韩岳民流转土地、协调资金、建设厂房,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去年,韩岳民建起了一个占地30亩的现代化养鸡场,目前,他的养鸡合作社存栏蛋鸡30万只,资产达到3000万元,年产蛋73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了附近五个乡镇的养鸡户抱团发展。
新绛县鹏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梁香龙,是泽掌镇涧西村人,他走南闯北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又回乡发展现代农业。农委主任杨逸群和农委系统工会主席卫安全,把该企业作为包联对象,帮助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配送中心+社区直销”的新模式,打通了设施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供、销产业链。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31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解决了周边200余人的就业,精准帮扶贫困户20户,带动了5000户农民致富,获得了“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荣誉。
使员工快乐生活起来
新绛县总工会组织去年调整后,新班子把关爱基层、关怀员工作为促进和谐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县工会刁俊杰副主席深有体会地说:“工会只有加强基层职工之家建设,落实人文关怀,解决好职工吃住行娱方面的困难,多谋职工之利,多解职工之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中信焦化公司是新绛县的一个大型企业,他们为1600余名职工缴纳了“五险一金”,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们还建设了高标准的食堂、澡堂,设立了阅览室、娱乐室,添置了各种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去年,公司上交税金达2.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丰喜华瑞公司的妈咪之家是女职工休闲、学习的温馨家园。这里沙发、床、书籍、健身器材样样俱全,这里不仅是女职工哺乳、休闲的场所,而且还经常组织开展女性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
贝塔科技公司则投资10万元为职工宿舍安装了空调,为工人们每人每月补贴几百元的伙食费,使工人们每顿饭只花一元钱就能在公司食堂吃饱吃好。
县地税局的“职工之家”设有职工健身活动室、文化展示室、摄影书法协会等,他们逐月更新文化宣传版面,一系列措施旨在激发职工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劲头。
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卫世新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