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点,在运城市垣曲县长直乡亳清河畔,可以看到一位身背箩筐,在河边寻寻觅觅的年轻人,他就是民间匠石艺人鲁挺。
作为一名匠石艺人,鲁挺的工作要求是精益求精。“我每天早上5点和晚上6点左右就来到河边寻找合适的玻璃陨石,做石艺对石头的要求非常考究,有时候两三天都捡不到一块可心的石头。”鲁挺说道。
5月17日,记者在鲁挺的工作室看到,满地摆放着打磨出的工艺半成品。打磨石头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鲁挺戴着防尘面具,头发和衣服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虽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鲁挺干起活来可不含糊,用尺子测量要精确到毫米,下钻角度反复思考尝试,每一项工艺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因为工作辛苦,很多民间匠石艺人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全国民间匠石艺人最多有十来人。我之所以选择从事这样的职业,就是想把我国的民俗工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在我的家乡亳清河畔,有很多漂亮的玻璃陨石,我想把家乡的文化和美丽传播出去。”鲁挺说道。
记者采访中刚巧遇到浙江商人张名宇。这已经是张先生第三次来到鲁挺的工作室选购产品。他说:“我看上这些石头工艺品,就是看中了其中蕴含的原生态物质。茶洗、笔洗、花瓶都是根据石头原有的纹路进行雕琢,很有美感。”
鲁挺是去年8月份开始进行匠石工艺制作。从没有一点经验到如今可以得心应手地制作出各种特制产品,鲁挺还是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弯路。“不同材质的石头质地和密度都有区别,刚开始,我尝试着选用不同的钻头打磨,用过地质勘探钻、玉石手镯钻,用坏了十几个钻头。每一个钻头价格不菲,光是试用这钻头,我就投入了很多经费。”
在成品摆放室记者看到,从刚开始只能制作最简单的茶洗、笔洗,到如今,可以制作精致花瓶、特制鱼缸,鲁挺的匠石工艺水平渐趋完美。手艺是如何炼成的?这期间吃了多少苦,只有鲁挺自己知道。
鲁挺给记者讲述他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有位顾客看中了当地的一块墨青石,想用它来制作一个加湿器。那块100多斤的石头在制作过程中被我削到40斤,我是一刀一刀地进行雕琢。记得那是去年的12月份,天气极为寒冷,而且必须要在室外完成所有的工序。因为室外的自然光可以看清楚石头的各个棱角和线条纹路,制作才能够更完美。我整整在室外工作了一周,加湿器做好了,我也病倒了,但从那以后,我做任何产品都得心应手了。”
鲁挺说:“私人定制开始成为趋势,现在,我接收的很多订单都是来自私人定制,像茶盘、宠物澡盆以及一些大型酒店的洗手池,虽然做工更需雕琢,但市场效果回馈很好。我很庆幸能够选择这样的职业,虽然比较辛苦,但总算是把民间老艺人的匠石技艺传承下来,而且把自己家乡的产品推广出去,这是我值得骄傲的地方。”
采访结束时,鲁挺告诉记者,目前生产的产品量比较少,市场供不应求,下一步他计划成立更大的加工坊,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这预示着亳清河畔的石头走出山西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