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药材种植助长治县小河村脱贫

  • 村民正在下苗。 本报记者 冯毅松 摄

  •   初夏时节,在长治县西池乡小河村祁白菊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翻地、整垄、下苗,42岁的王红梅头也顾不上抬地往地里下苗。
      “我家有4亩地流转给焱祥专业合作社,每亩地每年给我600块钱,我现在在药材种植基地干活,干一天就有50块钱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差不多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呢!”在祁白菊的种植地头,王红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年间,王红梅已从当年那个愁容满面的贫困户变成了笑容满面的药材种植能手。
      两年来,西池乡因地制宜,采取以“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
      小河村位于该县东南山区,全村485户、1610人,其中贫困户35户。2017年4月,长治县焱祥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也是西池乡中药材种植扶贫基地,贫困户入户后可以参加年底分红。
      当年小河村就有8户贫困户加入其中,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钱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50亩,主要种植党参和板蓝根。
      “去年板蓝根的产量每亩的湿货在2000斤左右,一亩地下来收入在4000元左右。”正在翻晒板蓝根的张兰芳告诉记者。因残致贫的65岁的王文科说:“我们去年入社的8户贫困户,每户年底还拿到了800元的分红呢!”
      贫困户的帽子摘了,钱包鼓了,今年小河村又有2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流转种植中药材的土地增加到了320亩。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200亩祁白菊、20亩芍药等,你看芍药的苗长得多好!”合作社负责人王卓元说,“药材的销路也都联系好了,金银花和祁白菊主要销往加多宝厂家,党参和柴胡销往甘肃制药厂和振东集团。”
      “村民种植药材是优化西池乡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的又一法宝。”西池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郜永强说,“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但能使小河村未脱贫的13户贫困户今年顺利实现脱贫的目标,也能成为该村以及周边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白雪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 第2018-05-13期

    • 第2018-05-12期

    • 第2018-05-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