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以前骑车上班,现在是开车!”

  五月的大同市新荣区,绿意葱茏,景色宜人。占地千亩的伊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淡绿色的牛舍顶棚和远处农田里的新绿相映成趣,伴随着奶牛“哞哞”的叫声,一幅诗画田园般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不过,要近距离接触奶牛可不那么容易,白大褂、口罩、鞋套一样也不能少,还要按照消毒防疫规程,通过消毒室才能走进伊磊牧业的生产区。
  “在这里,每头奶牛一出生就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只要打开电脑输入编号,奶牛的生日、体重、育种、防疫等都一目了然。”场长马佳俊指着奶牛耳朵上颜色各异的小牌子说。
  “那头挂着紫色牌子的,就是2014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荷斯坦奶牛,现在已经是‘祖母’级的奶牛了。”马场长说,“现在牧场里的奶牛早就从原来的2000多头扩繁至4500多头了,日产奶量可达到60多吨。”
  与此同时,日益提高的还有伊磊牧业员工的生活质量。
  “公司120名员工中98人都是来自周边的农民,以前都是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现在大家都开车来上班。”公司总经理库鑫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来自新荣镇畔沟村的栗鹏飞和王丹结婚近10年了,自从4年前来到伊磊牧业后,小两口就结束了以前东奔西跑的打工生活。
  妻子王丹说:“这里工作环境好,挣得多,离家还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来这儿,第二年我俩就买上了小汽车。”栗鹏飞说。
  除了在这里上班的农民脱贫了,周边的农民也靠着伊磊牧业增加了收入。“公司和周边300多户农民签订了青贮玉米购销合同,单是收购全株玉米这一项,平均每户年收入就有2.5万元。”库鑫说。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逐渐成为现代化牧场的选择。为此,伊磊牧业还对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牛粪经过固液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固体部分制作成有机肥和牛床垫料,液体部分通过发酵成为了“肥水”,可以施用到周边的农田中。
  除了“肥水”,从伊磊牧业输送出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肥牛。今年,公司和破鲁堡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分三年向周边的贫困户赠送300头公牛犊。“我们帮助贫困户将牛犊养到两个月,农户只要再养4个月就能出售,如果养到一岁以上再卖,纯利润就能达到1万元。”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仝雄成 通讯员 张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 第2018-05-13期

  • 第2018-05-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