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垃圾分类回收,我们很赞成!”

  5月17日早6点30分,长子县南漳镇东王内村清运员连新青准时开着垃圾清运车,喇叭里连续响着垃圾分类提示语,驶进村里。
  闻声而来的村民,提着装有“其他垃圾”的灰色垃圾桶,走向清运车,将垃圾倒了进去。
  连新青告诉记者,他在村里做垃圾清运员已经7年了,但现在的工作与以前截然不同。
  以前村里的垃圾不分种类,都笼统地倒进垃圾清运车。现在就不一样了,村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每天6:30至8:00收集的是其他垃圾,19:00至20:30收集的是渣土垃圾,每隔半个月收集一次有害垃圾。
  在每天收集垃圾过程中,他以前仅仅看村民把垃圾倒进车里,现在要帮村民看所倒的垃圾是否符合时段、符合种类,并耐心告诉他们该怎样区分各类垃圾。
  这段时间每天忙着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村支书连正云说,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得到了村委的拥护和响应。
  他们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思维,迅速行动,首先在进村的1.5公里马路两旁树立24个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牌,在村里主要街道设立3处知识板面,在村里醒目位置设立15个垃圾分类宣传牌,在家家户户醒目位置贴上了垃圾分类宣传画,同时充分利用村里广播喇叭定时向村民宣传。
  “村里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处理效果,在村里2.5公里的道路中设置了70余个公共垃圾箱,确保主要路段每隔20米就有一个,使村民想扔垃圾的时候,抬头随手处就能看到。为了进一步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村干部、保洁员、清运员组成的宣传小分队为每家免费赠送了四类垃圾桶,并每天深入到家家户户中向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连正云边走边指着路两边的垃圾箱向记者介绍。
  说到这里,正在倒垃圾的村民张偶慈连连点头。她说:“刚开始我对垃圾分类也不懂,但通过看村里的各种板面和标语,听喇叭广播,再经过宣传小分队的上门讲解,也渐渐明白垃圾分类的好处了。通过垃圾分类不仅能增长生活知识,还环保、卫生、身体好,家里蚊子苍蝇也少了。以前家里废纸和塑料瓶直接就扔了,现在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卖废品还能挣点买菜钱。这样的好政策,老百姓不举双手赞成都不行。”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维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 第2018-05-13期

  • 第2018-05-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