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省卫计委召开的2018年防治手足口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18年是手足口病高峰年,预计整体流行强度将高于去年,病例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今年我省共报告病例475例,较去年同期下降48.65%。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该病有针对性疫苗,可防可治。此病发病季节性规律明显,每年4-6月为春夏季发病高峰,10-11月为秋季高峰。
省爱卫会专职副主任阴彦祥介绍说,自2010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每年平均报告病例数达到了200万例以上,因病死亡的人数也位列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五位。手足口病可引起一些重症和死亡病例。
我省每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也都位居法定传染病前列,2008-2014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周期性上升的特点,2009、2012、2014年为高发年。今年截至4月24日,全省共报告病例475例,其中重症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数病例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48.65%,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虽然目前我省报告病例不多,但面对全国的疫情形势,决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
省儿童医院隔离感染科胡海燕说,六项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一是持续高热,即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二是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头疼、视物模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小婴儿可有前囟张力高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三是呼吸异常,包括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四是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五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六是高血糖表现,多尿、口渴、多饮等。3岁以下的重症病例要尤其重视。
她提醒,当发现孩子发热,同时手、足、口、臀部有皮疹出现,家长须带孩子到发热门诊或传染病医院确诊;如果是普通病例可以居家隔离治疗;当出现血象增高明显、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呼吸增快以及循环功能改变时,要及时住院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严重并发症出现。
“6月龄至5岁儿童可选择接种,接种2针(间隔1个月)进行预防。”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左素俊特别提醒家长,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或使用有消毒功能的免洗洗手液;陪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消毒,并妥善处理污物;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不要让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等;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奶瓶奶嘴、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若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此外,学校、托幼机构应该有效落实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制度、晨午检制度、患者隔离制度、返校证明制度、校室消毒措施,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禁止带病上课,防止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