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视点

社会适应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   社会适应是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完全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处处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彼此互相调整与适应,达到双方相互满意的心理过程。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必须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通过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方式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做出与情境相符的行为。
      社会适应包括自我认知、生活自理、自我控制、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
      自我认知: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认知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生活自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比如说饮食、起居、购物、卫生、劳动、整理等。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等。包括自我思想控制、自我情绪控制、自我言语控制、自我行为控制、自我意志控制等。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好多孩子发展很优秀,可就是没有朋友,为什么?价值观与人不同。
      道德规范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包括基本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表现为与人交往过程中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尤其是与不同关系的人交往过程中度的把握。如与不同年龄、不同辈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的人打交道时的接纳度、交谈技巧、聆听技巧、目光接触、体态姿势、声调表情、时间把握等。
      环境适应是个体对变化了的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做出自主调节的能力。
      当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等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体与期待,接纳环境变化的现实、迅速分析环境、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最大限度规避伤害,努力来改变自己,融入新环境、在新环境中找到机遇,进而改变环境。
      家长应当从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各种新环境,多给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经风雨见世面。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以及发展成才。(常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2期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 第2018-05-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