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杨成寿:致富路上的“科技老人”

  “这个就需要打掉枝丫,不要看开着花、长得绿油油的,舍不得!真正需要的瓜的个数已经够了……”5月6日,73岁的杨成寿,吃过早饭,像往常一样,一头又扎进了示范蔬菜大棚,开始指导起大棚的管理人员。
  去年灵丘县燕家湾天宇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杨成寿的建议下,改建了两栋大棚,大棚面积增加了一半,里边设置了水温加湿器、补光灯、散热器。“以前冬季蔬菜一般只能种叶类菜,开花菜一般是不种的,因为一旦遇上大寒流,整棚开花菜就彻底废了。这两栋大棚不存在这种情况。去年冬季,我们在示范大棚种植西红柿和黄瓜,产量高,生长期短,正赶上节前上市,收入非常不错!西红柿一茬结束,我们马上种丝瓜、香瓜、黄瓜,香瓜再过三两天就上市!正赶上卖个好价钱。”杨成寿指着已经挂果的香瓜乐呵呵地说着。
  家住燕家湾村的杨成寿,是灵丘县大棚种植的“土专家”,是全县蔬菜大棚种植的发起人带头人。“在咱农村,我算是同龄人里的文化人,初中毕业,爱看报纸,爱看新闻。”1994年,杨成寿在报纸上看到山东寿光搞大棚种植,农民收入大增,于是也萌发了搞大棚种植的想法。第二年,作为村里两委委员,他带领村民先搞露地蔬菜,当年秋季获得成功。接着他说服村干部,并动员村民,搞起大棚种植。当时很多村民都不相信,杨成寿就带他们去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张罗着建大棚。当时谁家也没钱,最后通过借贷,16户人家每家凑了8000多元,在入冬前建起了16栋大棚。第二年3月,灵丘市场上就出现了灵丘本地的大棚蔬菜。那一年,一栋大棚一年纯收入过万元,村民们一下子尝到了甜头,当年大棚就又建了22栋。大棚种植远比传统种植收入高,村子里的大棚,随后逐年增加。
  大棚越多,杨成寿就越忙。因为他是村民们公认的专家,即使是老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找杨成寿帮忙解决。
  “当初没有经验,就是看书。作为一个农民,我家里的书不比知识分子家里的少。开始那几年我几乎天天都吃睡在大棚里,一天脚不着地。谁的大棚有问题了,都找我。”杨成寿说,“其实有些问题,我也没经验,书里面也找不到相关的问题,我也解决不了。后来有人建议,让我从网上搜索搜索。于是我就买了台电脑,村民们开玩笑说,老农民玩电脑,啥心也有。有心就行,不懂就问年轻人,现在我用电脑,用得可顺溜了!”
  杨成寿爱琢磨,好学习,敢于大胆尝试,这期间也有失败。“黄瓜、西红柿这类开花的蔬菜,在春节期间冬季价格格外高,我就去种赶时节的菜,结果不成功。原因是传统的大棚面积小,保温差,光照不够,尝试改进了好几年,效果都不好。去年改造的这两栋大棚就是我从网上借鉴其他地方改造的,非常成功。这一栋大棚保守地估算,一年最少收入8万元。”头发花白的杨成寿一脸的笑容。
  “他是我们大棚种植的风向标,大棚增收的领路人!”61岁村民杨成付说。
  杨成寿家大棚最多的时候有5栋。“现在老了,精力上不去了,3栋给了儿子,自己留了2栋。2栋大棚主要搞育苗和试验。亲戚们劝我,一栋也别弄了,好好地享受生活吧。我说,现在就是享受生活,每天为别人、为自己干点事,感觉非常开心!”老人告诉记者。
  “73岁的老人特意买了款智能手机,你别看人老了,微信玩得跟年轻人一样。”示范大棚的管理人员邓丕莲介绍说。
  现如今,燕家湾村全村600多户,已经发展大棚350栋,成了灵丘县的蔬菜基地。村支部书记段志胜说:“燕家湾村三年前人均收入就过万元了。绝大部分村民们都是搞大棚种植脱贫致富的,这成绩离不开杨成寿!”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马明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4期

  • 第2018-05-23期

  • 第2018-05-22期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