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遇到垃圾堆、垃圾桶都会绕着走,小区里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走,会有业主反映。谁也不想自己的生活与垃圾为伴,可有谁会想到为垃圾减少尽一份自己的力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许静同学,对于一个在太原生长了20年的孩子来说,早已经习惯了家里垃圾打包扔垃圾桶的简单方式。然而在日本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已可以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扔,特别是对垃圾进行很细化的分类。最重要的是她很能理解垃圾这样繁琐分类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定是有政策做保障,甚至会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反之,在我们这样一个随手就扔的大环境氛围里,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了多年,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公众参与分类意识薄弱,一些居民区垃圾分类设施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的状况。不可否认在垃圾处理上,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作为产生垃圾的每个人的责任则是改变行为习惯,提升垃圾危机意识的过程。
垃圾分类是关系我们每个人生活环境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大的循环过程,要考虑垃圾的源头分类,考虑垃圾的收集、处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不会受到我们人类自己产生的垃圾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法律做保障,以及政府、回收企业和可再生资源生产企业的配套,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认真执行。只有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才能让这个过程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