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8时18分,随着车辆鱼贯驶入新、旧晋祠路跨线桥,标志着九院沙河快速化改造及综合治理工程主线通车,为全面完成“九河一湖”水韵龙城画卷添上生动一笔。
由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投资,中铁十七局集团参建的九院沙河快速化改造及综合治理工程隶属于2017年太原市既定八河河道治理工程之一,九院沙河快速路西起桃杏二中桥,东至滨河西路,单侧道路长10公里,集河道治理、道路改造、雨水、污水、电力、热力、自来水、中水等管线改造为一体,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模式打造海绵城市,提升龙城“颜值”,创建大美山西。
“根除毒瘤”,黑臭水体在记忆中消逝
“每到夏天臭气熏天,大家都是捂着鼻子赶紧走。”“这条臭水河特别影响城市形象,给省城的美化拖后腿。”“想要出门散个步都得躲着这条河,绕到滨河西路边的汾河公园去。”……九院沙河毗邻省城主干道之一的长风西大街,距离长风商务区仅有1000米,沿线住宅鳞次栉比。由于历史原因,地下截污管涵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任意排入河道,酿成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何彻底告别黑臭水体?2017年5月,这个困扰了沿线居民几十年的“毒瘤”终于迎来了根除的希望。
“往年,九院沙河采用的是清淤疏浚这种‘头痛医头’的‘清创术’做法,河道淤塞问题可以得到一时的抑制,而黑臭水体问题却难以得到解决。真正让河流‘清’起来需要标本兼治,‘标’是清淤,‘本’则是截污治污。”中铁十七局集团九院沙河项目指挥长陈志贵介绍,“截污治污,雨污分流成为根除黑臭水体的秘诀。我们将0.5米到2米不等的大口径雨、污水管道铺设于距离河道10米左右的地方,截流河道沿线生活、生产等污水,让其通过一座座连接井汇入污水管道,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相连接,进行再生水处理。”
雨污分流后加快了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城市水环境改善明显。
“九院沙河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后,污水去无踪。现在河床干涸,以后再生水厂进行补水,那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就太美啦。”十二院城居民闫璇满怀期待。
“上天入地”,快速化道路跑出龙城“加速度”
如何让南北总长20公里的道路有效联通起来,成为打通龙城中心区及河西区的一条立体化、快速化通道?
“上天入地”成为疏通交通“大动脉”的关键性举措。
建设者们将双侧道路从原来的9米宽拓宽到最宽处可达12.5米,实现了道路主线由单向单车道向双车道的“完美进阶”。全线不设红绿灯,1座匝道桥、1座跨线桥、4座掉头桥、7个下穿通道以及11个掉头箱涵“有机组合”,将河道两岸的“断点”立体衔接,全程驱车只需12分钟,可轻松满足至2036年的交通需求。
施工大干期间,为了确保沿线交通不受影响,减少安全隐患,建设者们多次研讨制定道路封堵、车辆导行以及施工方案。“全标段采取半封闭施工法和24小时两班倒施工制,将下穿通道、跨线桥等路口交汇处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挪至晚间进行全封闭施工。特别是新旧晋祠路跨线桥施工,我们在关键环节采取装配式建筑新型施工工艺,将钢箱梁结构施工细分为厂房分段加工、分段运输、整体吊装等工序,减少了对市区中心高峰期车辆通行的影响,施工生产更加安全可靠。”中铁十七局集团九院沙河项目经理栾成波回首施工过往,深有感触。
12分钟即可通过的快速化道路既要“上天”又要“入地”,自来水、煤气、电力……8类管线错综复杂成为横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坎儿。
“市政工程最难的部分就是管线改迁,而管网现状与图纸不符着实给我们添了不少堵。为了确保管线不被挖破,造成煤气泄漏、停电漏电等危险,施工前期,我们与各管线单位、沿线小区积极对接了解附近管线情况,随后采取人工开挖探坑的方式勘探地下管线。以千峰南路路口为例,既有管线开挖长3-4米、宽1-2米,30个左右的探坑才能确定既有位置,而4个工人则需要2天时间才能开挖一个探坑,耗费了我们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中铁十七局集团九院沙河项目总工李现彬感慨道。
除了地下管网,河岸沿线的10余处高压线铁塔也成了改迁重点。架在空中的电缆“蜘蛛网”一并“隐身”,被安置于地下提前铺设好的电力专用管廊中,还水韵龙城一条美丽天际线。
“自由呼吸”,生态自愈打造绿色景观长廊
夏风徐徐,九院沙河快速路两侧绿意盎然,垂柳依依,国槐挺拔,高低错落的植被勾勒出赏心悦目的别样景致。
为了在狭窄的空间内打造一条可供沿线百姓修身养性、生态环保的绿色景观长廊,建设者们在道路绿化方面下足了力气。
南北两岸绿化带从无到有,并拓宽至15米,垂柳、国槐、白皮杏、银杏、五角枫等20余种生态净化植被填满绿化带,不仅美化了道路,更构建起一座大型天然“净化场”,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发挥着降尘、过滤、净化、再生修复功能。
“作为行洪河道,改造后九院沙河河道宽度16-32米,堤坝建高6.5米,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河道治理工程坚持将提升排洪能力与打造水文景观相结合,为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添加“双保险”。
针对河道防汛要求和相关规定,河滩河床生态种植设计分为城区段和城乡段两段。城区段景观风貌为自然活力型,河滩植物种植以千屈菜、水葱、灯芯草、鸢尾、香蒲为主;城乡段景观风貌为郊野生态型,以水源涵养为主,河滩植物主要包括芦苇、灯芯草、香蒲、蒲苇、三棱草等。同时,在河道内引入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清水+绿植”共同形成了一道水韵情调的亮丽生态景观,让江南水乡梦在这座缺水城市不再遥不可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驻晋央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出一份力,为山西人民打造幸福家园。”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总经理段江彬表示。
本报记者 王佳 通讯员 王珍珍 武慧 乔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