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临汾市永和县通往打石腰乡的路上正在修路,路面坑洼不平,不断地颠簸让人头晕。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在旁边站上一会儿,整个人都裹上一层厚厚的灰,走几步鞋上裤腿就沾满了黄土。可就在这样的环境,山西省粮食局一行人为了让村民能够精准脱贫顶着烈日不断奔走着……
深入走访,完善精准扶贫措施
“谢谢你们,你看现在的窑洞多好。”刚迈进于家洼李全宇家院门,老人就热情地拉着省粮食局局长王云龙的手往家里引。新修的窑洞宽敞明亮,地面平整、四周墙壁刷得雪白。李全宇今年76岁、老伴70岁,除了土窑洞几乎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是村里重点帮扶的贫困户。去年省粮食局驻村工作队帮他家窑洞翻新,还接通了自来水,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一直看着王云龙笑。今年光伏发电并入大网后,将给他们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
像这样通过帮扶脱贫的家庭,只是省粮食局精准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这次省粮食局赴永和县调研驻村帮扶工作的一帧画面。
永和县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打石腰乡的冯家坬、于家坬、冯家山、李家垣和马家岭五个村是省粮食局帮扶的贫困村。2015年以来省粮食局把精准扶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至少研究部署一次扶贫工作,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5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逐户开展调查研究,掌握290户建档立卡的材料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第一书记、村“两委”讨论帮扶计划,制定帮扶措施。对接过程中,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贫困户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树立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意识。2018年于家坬将整村脱贫,其他4个村于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攻坚,综合施策同步推进
冯家山地处黄河边,红枣品质好。“以前我就是从村里把枣收了,拉到临汾市卖出去,从中赚点差价。去年在第一书记的鼓励帮扶下,建立了红枣加工厂,还有了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红枣包装后卖到了全国各地,前景肯定没有问题。”31岁的冯取平详细地跟记者讲述自己的建厂经历。去年利用“一村一品一主体”申请了3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因为学历低,整个申请过程中的基础材料、帮扶资料、打印文件、报表等都是在驻村帮扶队帮助下一步步完成。此外,还带领他一起去参加小杂粮洽谈会、农博会、粮食产销衔接会上推销红枣产品。现在,红枣加工厂带动村里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整村脱贫的目标也即将实现。2017年省粮食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销售红枣13万斤。
产业扶贫是省粮食局坚持精准帮扶精准发力的其中一项举措,成立多个红枣销售合作社,注册“乾坤湾”、“永和黄河滩枣”等品牌,提升品牌与质量。并线上线下销售。同时促进核桃产业发展,扩大核桃种植规模,种植核桃3600亩,选聘培训护林员24人,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还为全乡贫困户2.8万亩枣林参加自然灾害保险。
种植业扶贫、养殖业扶贫、光伏扶贫和旅游扶贫也在同步推进。推广油籽牡丹栽植,发展香椿树栽植,推动冯家坬村建立蘑菇种植基地,加强退耕还林力度。养殖业扶贫方面,帮助马家岭成立了养殖业合作社,帮助冯家坬成立了三泉养殖合作社,帮助李家垣投资50万元建起了蝎子养殖基地。光伏扶贫方面,帮助于家坬、冯家坬、李家垣村集体建设了200KW光伏发电站,马家岭、冯家山村建设了100KW光伏发电站,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帮助124户贫困户安装5KW的光伏发电站,户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旅游扶贫方面,充分发挥黄河乾坤湾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农户”的形式招商,在河浍里、李家畔、白家山修缮窑洞15户,建设农家乐;鼓励贫困户采取“企业+贫困户”的方式成立旅游合作社。
真抓实干,发挥驻村帮扶工作
“驻村帮扶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省粮食局和驻村工作队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切实发挥好帮扶作用,做实做细各项工作,继续推动帮扶项目落实,确保扶贫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全面推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省粮食局局长王云龙在和永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打石腰乡干部,于家洼、冯家山村干部、第一书记座谈时讲道,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要认真分析当前脱贫攻坚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力克服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差的困难,充分认识潜在的发展优势,增强信心,全力脱贫攻坚。
“要找到优势,把优势做强,把强项做精。”他说,要根据永和打石腰乡扶贫规划,加强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精准脱贫上,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把各项脱贫政策运用好,见到效果。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以种植养殖为基础,把传统的红枣产业做强做精;积极拓宽增收途径,大力发展电商经营,加强技能培训,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要巩固基础工作,熟悉掌握政策,摸清每个贫困户的情况,落实好“一村一品一主体”和“一户一策”,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着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贫困户落实种植业、养殖业、光伏发电等项目;积极争取扶贫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在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加大力度。营造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加强村民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早日让贫困户脱贫,让贫困村摘帽。
每到一个扶贫点,省粮食局一行人都要深入贫困户家中,与村民面对面谈心,了解每户的贫困原因、帮扶措施,与第一书记、村干部一起商讨如何做好下一步的扶贫工作。在他们的头脑里,精准扶贫一户都不能少,“脱贫梦”正在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