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1125”工程
本报长治7月2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李倩涛)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长治市郊区对打造乡村振兴引领区做出系统科学安排部署,今年将通过大力实施“1125”工程,即围绕一条发展主线、依托一个品牌、创建两个园区、做好五项工作,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吹响进军号角。
奋力实现产业兴旺。以西白兔乡西白兔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示范,郊区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治理各项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域优先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适度调减粮食作物特别是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养殖逐步退出禁养区域;深入推进农业种养加结构调整,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创新,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抢抓全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有利契机,以马厂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组建农业专业联合社,总面积3000亩的绿色旱作有机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开足马力推进。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重规划,强调顶层设计,59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有序展开,将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以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生活污水革命”,以创建“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为目标的攻坚战,正在把农村生态环境彻底治理推向高潮。
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地制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晋东南地区特色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依托“东山西水”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发掘更多独具郊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和现象,不断壮大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全面强化乡村治理。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切实加强以村“两委”干部为主体的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巡查审计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