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搬出来的幸福比蜜甜—— 阳高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建设现场采访记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阳高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走遍了该县30个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建设工地,挖基筑墙、建房上梁、通路绿化……一幅幅决胜贫困的激战图尽收眼底。

(一)


  喜迁新居,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的主人。
  当记者问起从长城乡十九梁村搬迁到王官屯镇众合移民新村的杨吉有何感想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旧村之所以叫“十九梁”,是从明长城守口堡数起的第十九道山梁。村在山头住,地无一亩平。多年前一户人家娶了个外地媳妇,看到这穷山恶水的村落后,便心生出走的念头。谁知走了一夜也没跑出这巴掌大的村,是因为走到哪都是沟沟峁峁,根本没有路。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故事不止个例,搬迁户李金说起旧村下马涧的村情时,用了句老人们留下的俚语:“跳沟还得带干粮”。因为沟太深,不带点干粮吃,跳的半途中会饿死。
  一个个故事折射出的是大家的一个梦,何时才能挪穷窝,拔穷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行的阳高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指着眼前一排排漂亮的大瓦房,描述起了阳高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目标:两年间建设30个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建移民住房13386间,搬迁贫困人口15804人。不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历史罕见!

(二)


  在狮子屯乡富安移民新村工地现场,记者看到有三四名戴草帽的人在“指指点点”,一打问才知他们是村民监督代表。
  说起工程建设的监督,不光有村民代表这些“编外监理”,施工方一口气数了六个“婆婆”:领导组的日常监督、纪委牵头执纪监督、县乡村联合巡查小组的重点监督、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监督……六方制衡旨为工程高质量。
  东小村镇干部靳殿祯说,建设新东村移民新村,县领导来工地的次数多得数不清,乡村干部为此操碎心。扶贫移民搬迁“人、钱、地、房、树、村、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七个问题,都需破解到位。
  古城镇干部就新村选址上曾进行过这样一场“较量”:要选择一块295亩土地建新村,如从镇政府所在村选地,一亩土地高达上万元,而且征地工作难度大;如从其他村选址,一亩土地仅三四千元,并且工作难度小得多。两者一比,费用相差200万元,费劲程度天地悬殊。
  “较量”最后的结果是:在镇政府所在地建起了道贤移民新村,新添的600户、1124名移民户让这个集贸大镇的商贸业人气更旺。孰不知繁荣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事后镇干部感慨:费再多劲儿,也值!

(三)


  铸就广厦梦,钱从哪里来?阳高的做法是:用好国家的,整合部门的,争取社会的。
  “不管是哪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负责移民搬迁工程的县扶贫办干部乔鹏说,“县里多渠道筹集钱,但绝不无原则乱花钱,全县移民搬迁工程标准不踩红线,搬迁户人均投入标准不超,人均住房面积标准不超,确保项目无硬伤。”
  “幸福的不光是面子,更来自于里子。”即将从山庄窝铺普家梁村搬迁到福泉移民新村的张启利,人还未入住,“钱”景已绘就:正在新村大棚忙活的他,指着栽种的尖椒说,年收入八九千元不在话下,相当于过去种20亩大田一年的收入。
  搬得出靠的是房子,稳得住靠的是产业。阳高县在抓易地扶贫搬迁时,先行谋划并同步跟进产业。配套了10多个设施蔬菜产业园区、万亩林药套种产业园区、万亩旱作农业小杂粮产业基地……
  说起“稳得住”,富平移民新村搬迁户王永林开起了玩笑:“鞭子打也赶不走了,屋顶都能给挣钱,光伏发电租的每户人家的三间房顶一年就是780元。”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尉建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02期

  • 第2018-07-01期

  • 第2018-06-30期

  • 第2018-06-29期

  • 第2018-06-28期

  • 第2018-06-27期

  • 第2018-06-26期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