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全省健康扶贫成效显现

  

健康扶贫 精准施策

  “目前,全省贫困人口由232万下降至89.99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55.19万减少至31.66万。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到24种,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7月2日,在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工作会议上,省卫生计生委负责人介绍道。

建立“双组长引领、双督导落实、双签约服务”推进机制

  “双组长”引领。省、市、县三级都由分管脱贫攻坚和分管卫生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担任健康扶贫领导组“双组长”,统筹协调卫计、人社、扶贫、民政等部门,实现健康扶贫与脱贫攻坚任务的有效统一。
  “双督导”落实。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开展综合督导、健康扶贫督导组开展专项督导,形成“督导→反馈→通报→整改”工作闭环,通过督导传导压力,整改问题,推进落实。
  “双签约”服务。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与贫困人员、乡村干部与贫困人员“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干部团队提供政策宣讲和报销服务,确保“就医有人管、报销有人办”。

建立“一扩大、三保险、三救助”保障机制

  “一扩大”就是:扩大救治范围。将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展到24种,常见多发慢性病病种确定为35种。
  “三保险”就是: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保障上,患35种慢性病的按病种支付限额内100%报销。在住院治疗保障上,县、市、省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时,个人年度医保目录内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1000、3000、6000元;医保目录外费用按85%的比例报销,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
  “三救助”就是:对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救助;对残疾人给予免费适配基本辅助器具救助;对24种大病贫困患者给予5000元大病关怀救助,对少数特殊困难人群个人自付费用进行医疗救助。

建立“四优先”帮扶机制

  资金项目优先倾斜。2017年中央和省级卫生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达10.54亿元,2017年省财政新增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资金3800万元,全部安排到36个国贫县。白内障“光明行”工程、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全部在贫困县实施。
  能力短板优先补齐。为县医疗集团举办大型招聘会,现场签约达1747人;实施一县一策“乡招村用”,补齐人才短板。在贫困地区建立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市、县级救治中心158个,为贫困县免费培养订单定向医学生、医学中专生、中医临床技术骨干1868名,补齐技术短板。
  对口支援优先安排。在三级医院纵向医联体、区域专科联盟、远程会诊系统对贫困县优先全覆盖的基础上,采取“六定三同步”举措,优先在贫困县启动“组团式”帮扶,三级医院医疗队长担任贫困县医院副院长,其他人员分别担任科室负责人,实现行政管理、医疗技术、护理管理“同步派驻、同步帮扶”。
  “一体化”改革优先扶持。我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优先在贫困县推进,目前,全省所有58个贫困县医疗集团全部挂牌运行。改革助力了贫困县精准健康扶贫的落实。

本报记者 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06期

  • 第2018-07-05期

  • 第2018-07-04期

  • 第2018-07-03期

  • 第2018-07-02期

  • 第2018-07-01期

  • 第2018-06-30期

  • 第2018-06-29期

  • 第2018-06-28期

  • 第2018-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