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大数据产业政策加速出台,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取得突破,大数据学科建设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不断深入,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这对农业大数据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今年夏收期间,翼城县南唐乡晓史村村民赵斌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地为找农机犯愁啦,坐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预定拖拉机和翻地时间。
为赵斌提供方便的,就是翼城县农机中心正在推广运用的一款新型农机软件。装上该软件的农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手机寻找到附近的农机手,当谈好价格、约定时间后,农机手就会按时前来耕作。
当今,“互联网+”已颠覆传统农业。农业大数据运用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等各环节,包括土地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水、作物信息数据、作物长势数据等。农业高新科技潮已来,大数据将开启山西智慧农业新时代。
对产品生长环境进行监测
试想,如果农民能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等,农民朋友和农技专家足不出户就可观测到大田里的实景和相关数据,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不仅能避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而且可以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都意识到大数据这场旋风所带来的机遇,开始发力推动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应用。
轻轻点击一下鼠标或者是发送一个短信,就可以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温室大棚自发地调节温度、湿度等参数条件,在以往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太原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自适应控制系统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开启了设施农业精准控制的时代。
这套系统可以检测9项环境指标,通过大棚内安装的传感器,将温室空气、土壤、水和光照等信息传输到控制柜,经电脑分析处理后可实现自动调节,对农作物自动灌溉、施肥、补光等。互联网基础上实现远程操控,让农业变得更时髦。据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宋建成介绍,如果大棚里面的光线不足,通过短信远程就可以操控它的补光器,发送一条短信,三到四秒钟,补光器就能够接收到信息开始工作。
在太原市小店区绿保种植基地,基地种植户刘志峰在自家的一个花卉大棚里安装了这套系统,最大的感触是他雇人劳作的费用减少了。刘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一个大棚需要雇用5个人看护,而现在有了这套智能控制系统,他一个人就完全忙得过来,一年下来就节省人工支出12万元,而一套设备市场价为6万元,也就是说,半年时间就能回本。
刘志峰说,用了这一套自动化管理以后,把花窖的整体光照、温度、湿度调节得比较精准,颜色亮,冠径也长得比以前要大得多,每盆能比以前多卖两三块钱。
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植养殖过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同时结合经验,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实现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
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农户农产品滞销,瓜果蔬菜贱卖或烂在地里的新闻,也会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闹剧。农业大数据能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汇总起来,实现“供需平衡”。
两天时间,订单突破千万元。这是南开大学学生创业团队“农梦成真”帮助临县销售大枣创造的“奇迹”。因为滞销,当地农户只得把大枣喂给牲口吃,甚至让大枣直接烂在树上。“农梦成真”团队通过网络营销让临县农户梦想成真。
他们在团队公众号上推出的《紧急救助大山老农:不让山里农民红枣喂牛羊》吸引了公众的视线,取得了非常好的关注量及销售订单。
“因为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娃,所以对于农村的一切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农梦成真”团队负责人彭俊说:“像我们走过的村庄,原来有六七百口人,现在只剩下一百二三十人,大量劳动力在外流,而老人对于这样一个产品是很难很好地去推广出去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数据采集可发现哪里的市场需求高,那么就可以尽早联系销货商,将农产品售往所在地区。并且,可以提前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到消费者需求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提前规划生产,降低生产风险。
在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中,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举措,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拉动整条农业产业链发展
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特色现代农业代表作——山西农谷“,作为山西省一项重点工程,将以全县域、全要素、全产业的方式,建设“一城三园五区”,一城,即以山西农业大学为核心,建设山西农谷科技创新城;三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园和北方林果科技园;五区,即红枣苗木特色产业推广示范区、绿色养殖产业推广示范区、设施农业推广示范区、生物技术推广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未来的“山西农谷”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山西农大和省农科院的优势科技资源,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城和北方林果科技园。
建设全国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应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功能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建设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建设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引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涉农高新技术产业区。
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布局一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涉农企业,形成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建设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农谷政务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企业服务管理等领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全方位打造数字化山西农谷。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给农产品供需适配提供新的机遇,包括新平台打造、市场信息分析、物流成本控制、推广手段多样化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或多或少反映了市场的声音,如何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促成农产品供需适配的模式,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在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加速形成,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毫无疑问,大数据农业将成为未来新型农业主体发展方向。
在消费者层面上,可以通过跟踪个人的信用卡活动或使用智能手机等方式收集信息。而在农业方面,正在利用机械和技术收集农作物数据,以提高产量和利润。
眼下,我省有许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使用大数据来帮助做出明智的决定,例如,农民现在可以使用卫星图像的数据来监测田间的表面温度,这可以告知哪些部分是正常的,哪些部分需要更多给予关注。
他们还可以在田间或特定类型的农作物上使用传感器来收集信息,例如水的供应,虫害数量或一块土地是否需要更多或更少的肥料。
在收获农作物时甚至可以使用大量数据。衡量充满农作物的卡车的重量也可以分析诸如水分含量和生产率等因素,以及其重量多少等。
大数据无处不在,在农业方面,数据可能是增加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看到,大数据为农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但并不是没有挑战。例如,用于收集所有这些信息的工具、技术和设备可能是相当昂贵的,这可以给规模较大的农场带来好处。如果更大的农场能够通过使用大数据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那可能会使规模较小的农场很难经营;农民收集各种指标和信息是一回事,但实际使用该数据又是另一回事。农民如何确定哪些数据集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另一个挑战是所有权。这些数据属于土地所有者,还是拥有收集信息设备的人员?还是两者的结合?
大数据的主张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农民们可能需要时间来探索这一新的领域,并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这些信息。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使他们成为产业的主力军;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行动规划,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企业和市场、政府相结合,促进提质增效;此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服务经营范围要从单一的产品服务向“产品技术服务”转变,比如,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设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到智慧农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