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电商精准扶贫的“隰县样本”

  从前整天沉溺网络游戏的王东升怎么也想不到,农村电商平台会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45岁的王东升是隰县阳头升乡青宿村人,小学文化,身无长技,“我以前每天除了打游戏,什么都不做。”
  直到隰县县长王晓斌在该县电商扶贫培训班上讲了“与其打游戏,不如卖东西”,这句话改变了王东升。他开始尝试在网上销售自己果园产的水果。
  靠着发展农村电商,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年光网上卖梨、苹果就能收入四五万块钱。”王东升说。
  这个昔日的贫困户,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而在隰县,像王东升一样的电商达人还有很多。
  2016年起,省委、省政府把电商扶贫作为全省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县长王晓斌带领120名当地农民,到浙江培训学习,迈开了隰县电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经过两年的发展,隰县不断丰富和探索农村电商发展新路径,持续打造“电商政策洼地”,逐步形成了电商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呈现出“电商一花开,带来百花开”的态势。其中,电商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当地扶贫的“加速器”,也成为电商扶贫的典型代表,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据显示,2017年,隰县农村电商工作在“人”“货”“平台”三个关键要素的建设培育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隰县已脱贫9202户、22553人,贫困发生率由53.5%下降到18.92%。
  隰县玉露香梨被誉为“中国第一梨”。目前,隰县的梨果总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的面积超过23万亩,预计2020年达到30万亩,总产8亿斤,产值2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而隰县之所以做农村电商,是因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升,梨果产业出现了以假充真和销路难的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隰县县委、县政府策划创建了玉露香梨溯源体系和原产地电商平台,初始的隰县农村电商由此诞生。通过两年多的运营发展和提升,农村电商日趋成熟,在产业发展、品牌创建、产品营销、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看,每户果农都有一个固定的二维码,扫描一下就可以了解这个果子的信息。比如果农是谁,何时进行的剪枝、施肥等信息。这个二维码是终身码,既可防伪、溯源,还便于传播信息。”王东升说,如今,隰县每户果农的果品皆为“一户一码,一果一标”。据了解,2017年,隰县共贴了7000万片二维码,这就意味着销售了至少7000万个梨。
  由此,隰县农村电商形成了“一街一码一品牌一体系”的特有模式。2017年9月建成并运营的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公共服务中心更是包括了创客空间、网货展示中心、数据采集中心、路演中心及创客咖啡吧等功能区块,集聚政策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训、快递物流、智力输出、商务服务与生活服务。
  目前,隰县覆盖化的农村电商服务站与贫困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16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与1764户的5126名贫困人口签订扶贫对接协议书,由贫困户提供产品,服务站负责销售。与此同时,隰县还连续举办了13届“隰县扶贫网销农特产品节”,线上线下结合,销售额达15582万元,其中助贫销售352万元。
  同时,隰县的农村电商加快了农产品外销量的急速膨大。2016年,农产品上行销售1.13亿元,2017年,农产品上行销售达到2.18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隰县农民电商队伍亦迅速壮大,由2015年的260人,增长到2万多人,翻了百倍,农民从事电商的人员占到了全县电商从业人员的90%。
  如今,隰县这个小县城,已从电商发展“零基础”发展成为山西乃至全国农村电商的集聚地和发散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成为山西精准脱贫的一个“样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16期

  • 第2018-07-15期

  • 第2018-07-14期

  • 第2018-07-13期

  • 第2018-07-12期

  • 第2018-07-11期

  • 第2018-07-10期

  • 第2018-07-09期

  • 第2018-07-08期

  • 第2018-07-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