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清是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自公司结对帮扶阳城县河北村以来,与电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改行”做起了河北村驻村工作队长,两年多来,他和村民同吃同住,带领全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增收致富。
近千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河北村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巨变:100千瓦村集体光伏发电、107户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先后落成,油用牡丹、羊角辣椒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收入“破零”,贫困户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河北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可李建清没闲着,他盘算着要在村里开个超市。
超市摆着“铁疙瘩”
超市摆点啥?李建清左右琢磨,要开就要开到村民的“心坎儿”上。
河北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种植面积大,但农业机械化程度却很低。78岁的崔永顺与老伴儿耕种着家里的5亩田地,年龄的增长和常年的劳疾,让他对农活儿感到越来越吃力。
“老崔,得看好自己的身体,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干不动的活儿可以用机器。”
“李队长,我考虑过,但一个播种机要两千块,除草机也得好几千,太贵了。”
“我想办法,咱先集体租上一批,荒啥不能荒地!”
崔永顺的情况也是村民共同面对的难题,李建清与村委共同努力,四处联系借来一批电动农机具,虽然有所缓解,但需求多、工具少,连轴转的工具也坏的坏、修的修,来年又是一个难题。
单车能共享,农具为啥不行?李建清下决心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向公司积极反映,描绘了自己的设想,公司决定拿出两万元捐赠资金用于购买设备,割草机、播种机、平推车……一个个大家伙摆进了爱心超市,耙子、锄头也是应有尽有。设备问题解决了,李建清想着要丰富超市商品,也要为村民补充“精神食粮”,他带头捐书捐物,又在公司号召职工一起响应。一时间,职工捐赠的生活用品和书籍多达1105件,把爱心超市放得满满当当。
购物不收一分钱
“之所以叫爱心超市,就是不收一分钱。”谈到如何管理超市,李建清有着清晰的构想。为了发挥农机具的最大价值,不光贫困户能借,所有河北村村民都可以免费租借,他还为贫困户、低保户建立了积分档案,按照规则积累爱心积分。
李建清所说的爱心积分,就是这个超市的“购物券”。杜红兵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苦户,也是个大忙人,乡亲们的大事小情、能帮上忙的地方他都会去帮忙,乐于助人、家庭和睦的他成了村民口口相传的“好人杜”。在去年的“最美河北人”评选中,他家脱颖而出获得“和谐家庭”称号,这份荣誉也为他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
“按照李队长制定的规则,凭这份荣誉能获得50个爱心积分,用积分就可以‘买’我需要的东西。平时做好事,为集体做贡献等等很多事都能赚爱心积分,做好人,办好事,还有所回报,这事谁不乐意干?”对爱心超市的欢迎,杜红兵全都洋溢在脸上。
在李建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文明共建的队伍,如今的河北村,邻里间的争执少了,互帮互助的行动多了,扶贫效用也由简单“输血”向全村“造血”功能转变,每一个村民都成了受益者,河北村的文明氛围蔚然成风。
“代表村民向你们鞠个躬”
7月12日,晋城供电公司帮扶人员为爱心超市举行了揭牌仪式,爱心超市正式开张了。原书平成了超市的第一个“顾客”,他来借电动喷雾机。原书平在“共享农具登记本”上记下自己的姓名、使用工具、使用和归还时间,不到一分钟,便完成了共享农具的借用。
“共享农具是咱河北村共同的财产,要共同爱惜,及时归还,乡亲们还有什么疑问?”李建清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来说两句!”卢宗耀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是河北村的老支部书记,也是一名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把自己的感触编成了顺口溜:“供电公司措施好,爱心超市解烦恼,队长付出真不少,带领全村一起跑!”平时不善言辞的卢宗耀突然现场做起了诗,赢得了大家齐刷刷的掌声,“这样的好人哪里找?”人群中不知是谁张口就接腔,惹得在座所有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你们为咱河北村真心付出了太多,我代表我能代表的所有人给你们鞠个躬,谢谢你们了!”老支书语气中有些哽咽。他用这样的方式把他内心的感激之情一泻而出。
村北边的山坡上,一排排钢铁架整齐排列,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种上菌类作物。“扶贫的路还很长,我还要和乡亲们一起走很远的路。”李建清说。
本报记者王蕾 通讯员苏钰越 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