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阅读了王家大院民居研究室主任兼《王家大院报》编辑室主任郑建华同志精心编创的《王家大院话纵横》一书,感慨良多。本书的“上编”对王家大院景区做了全面详尽而又具体生动的介绍,“下编”是对王家大院相关内容的申报材料,虽属“材料”,却也不乏文采。“附录”中所选的则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写景叙事以及记叙亲友先贤往事的优美散文。
从《王家大院话纵横》一书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出,这座用文化筑起的古宅大院,不仅是中国晋派建筑的一个标本,也是一座不朽的文化殿堂;不仅是一座历史景观,更是一片文化圣地。王家大院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元素,诸如晋商文化、官商文化、耕读文化、礼制文化、廉政文化、忠孝文化、家训文化、神衹文化、吉祥文化等等。于是我们便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深刻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难能可贵的文化情结和文化自信。
作者这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一种坚实深厚的思想物质基础。首先是王家大院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王家大院经明清两期,历三百余年修建而成,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三座全封闭城堡留下200多座院落和星罗棋布的堡、巷、院、祠堂、牌坊以及精美的“三雕”艺术,这些高品位的历史文物无疑对建华是一种震撼,是增强其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其次,我认为这种文化自信也源于灵石县委县政府修复开发王家大院的果断决策,源于专家学者对王家大院珍贵文物价值的认知和评估,也源于大院历任领导和全体员工无私奉献的影响,更源于建华本人那种顽强的学习精神。
如今开放的王家大院三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早已被广泛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中国民间紫禁城”,它以其高品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了“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王家大院的开发是颇具争议的。也难怪,开发前王家大院的每幢院落都是多户人家居住的大杂院,或者是村民小组用以堆放杂物的仓库。院墙、屋脊、门窗、照壁年久未修,多有破损。院子里搭鸡窝、垒猪圈、院门外堆垃圾、攒粪堆、到处脏、乱、差。加之出行不便,吃水苦难,有的住户愿将住房廉价出售都无人问津。时任县长耿彦波经过认真调研考证,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非凡的魄力,一锤定音,开发了王家大院。这种文化自信的成功无疑对作者是一种有力的激励。
《王家大院话纵横》一书,多次深情地写到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两位老先生。大院开发伊始,罗哲文先生就指出,王家大院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要加强研究,研究它的历史文化内涵。郑孝燮先生更是先后七次考察王家大院,对王家大院的结构布局、建筑风貌、“三雕”艺术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每位专家学者的首肯,对作者文化自信力都是有深刻影响的。
王家大院的每位顾问、历任领导以及全体员工的无私奉献也影响着作者。建华的父辈,德高望重的温暖老师整天在身边耳提面命,张佰仟、王儒杰等几位良师益友工作兢兢业业,特别是首任馆长侯廷亮同志,十几年如一日,为开发王家大院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这些人的实际行动都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都给建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然,作者的文化自信更来自他自身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在《后记》中写道:“……刚来的两年,在深入了解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魅力的同时,也读了一些有关王家大院的书籍和资料;我对许多专家、学者的妙笔华章,不由得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说到作者的文化自信,《王家大院话纵横》一书的问世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无论对大院景点的介绍,还是大院的申报材料,抑或是“附录”中的多篇散文,内容生动,语言流畅,读来都令人感动。至于作者平时的工作更是有目共睹,知情者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大院的研究室主任,他办报纸,写材料,搞座谈,开笔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甚至在回老家探视生病父亲的途中,都因为单位有事半路返回也毫无怨言。作者对他负责的业务工作更表现了贵在创新,他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结合当下形式深入开掘,使之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作者相识相处十多年,我深感他是一个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以诚待人的好同志。《王家大院最美保洁员》虽篇幅不长,读来却令人感动。作者负责的《王家大院报》每期必亲自送我和文友们阅读,读之受益匪浅。
何成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