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是自身发展的出路,也是农民脱贫的机遇。我省积极引导转型企业“牵手”贫困村,让一项项富民产业落地开花 ——
右玉县威远镇刘家窑村,是远近闻名的小香葱出口村。村民王彩霞边割着香葱边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有专门的加工厂,厂里加工成冻干的小香葱销售到外国,咱老百姓的收入可全靠它。”
企业下乡拓宽致富路,扶贫攻坚带动产业兴。像王彩霞这样靠着种香葱脱贫致富的农民在右玉比比皆是,而老百姓种香葱不仅是源于该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背后有一个龙头企业的支持。
我省积极引导企业投身精准脱贫攻坚主战场,让企业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来。
你给我“落脚地”我帮你“摘穷帽”
种植黄芪,是国家级贫困县浑源县贫困人口主要收入来源,但过去落后的种植方式导致产量、品质极不稳定,不仅丧失了不少市场,芪农的收入也难以稳定。不少村民选择离开土地,去城市里另谋生路,大量的芪坡就此弃置荒芜,村里留下来的也多是老人和孩子。
面对闲置荒芜的土地,如何让其再度运转起来,让当地村民依靠黄芪种植摆脱贫困呢?2015年10月,山西安瑞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与浑源县政府签订了“十万亩正北芪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的协议。
安瑞科技产业园借助浑源县中药材“正北芪”独一无二的种植优势,建设集“种植、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电商运营、生态旅游”为一体,形成农业、医药、文化三大产业板块组成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综合体,走出一条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
浑源县大仁庄村民宋林家的10余亩黄芪地承包给了公司,他说每亩农田保守收入在3000-5000元,再加上打零工,比过去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高出许多。
目前,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贫困户就业、技术培训和辐射带动、保底回购贫困户分散种植的黄芪产品、收购种植黄芪的贫困户种苗6种方式,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贫困户3200多人脱贫增收。
企业提升品质农民得到实惠
“我们村脱贫,除了政府扶持,还得益于莲鑫源农产品公司的带动。”左权县连壁村村支部书记郭应林说。
连壁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一共148户村民,51户是贫困户。山大沟深坡陡,交通条件差,地上石厚土薄,地下贫瘠无矿,农民靠天吃饭。莲鑫源农产品公司与连壁村开展结对帮扶,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有机肥、农药和地膜,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把普通种植逐步改进为绿色有机种植,秋收后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统一进行深加工,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产品由于绿色和健康受到消费者青睐,村企实现了双赢。
家里种了3亩小米的村民庞富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耕一亩地60元,种子20元,有机肥150多元;每亩小米产量300—400斤,带皮收购价每斤2.2元,普通小米最多1.8元。光这些一年就是1000多元钱。和老伴在莲鑫源打工一年收入近万元。”
这家经营小杂粮的农产品公司通过提高品质,实现了自身升级,而且带动全村70%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这样的例子也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杂粮产业的跨越发展。
在山西各地,像莲鑫源和连壁村这样共赢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
借助农企联姻传统产业升级
泽州县北义城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33个行政村,贫困户涉及到26个村。当地的红薯久负盛名,然而多年来简单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产业效益不高。每亩红薯平均产量4000斤,按照每斤2元算,亩收入仅为8000元。为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大利润,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做活做精,北义城镇通过农企联姻,让传统红薯产业“破茧成蝶”。
今年6月21日,北义城镇党委、政府与北京可宜口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年销售400万斤红薯的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公司提供了第一批从日本进口的红薯种苗。种苗分为四类苗,煮、烤、蒸、炸等不同工序的深加工将使用不同品种的红薯。北尹寨村贫困户秦宝钟说,“以前红薯没有深加工产品,价格最高的就是烤红薯,每斤5元。和北京可宜口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后,红薯将会被加工成薯条、薯片、面包、薯糕、饼干等各类产品,将在北京、韩国、日本等国内外精装销售,红薯价格也会一路攀升”。
据了解,本次在日本引进红薯种苗,北义城镇是全国首家。镇党委、政府正在申请“义城红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让土生土长的红薯华丽转身,北义城镇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端农业、精致农业、订单农业等,为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闯出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