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大阳古镇是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晋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该镇拥有34万平方米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这里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光环,有“三晋第一镇”的美称,有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古迹,有问世四百八十年的宝塔,更有“九州针都”的桂冠。
今年春节,经过全新升级打造后的大阳古镇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其原汁原味的年俗活动,惊艳了蜂拥而至的游客。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这个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的小镇引来了更多的关注。春节里表演的跑旱船、打铁花、二鬼扳跌等民俗活动复活了人们的记忆,一些老把式、老手艺、老口味吊足人们的胃口。
因为是心血来潮,所以一路上充满好奇和期待。据当地友人介绍,今年春节前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大阳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新建的镇史馆与古法制铁馆、民俗演艺园、张家老宅和百余家店铺以全新面貌亮相。到达大阳古镇已快晚上八点,天空中一轮明月悬着,显得清澈明净。走在中心最长的老街上,两旁的商铺已挂起红灯笼,隐约看得见汤帝庙、资圣寺、关帝庙等大量古老宅院和庙宇楼阁,不时出现古法制铁馆、文化大院、张家老宅、传统木作馆等老作坊,想像得出当年手工及铁艺方面的繁荣。
本想慢慢徜徉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体验一下穿越,“打铁花了,打铁花了”沿街店铺上方飘荡着一个雄浑的男高音,原来双休日每晚八点,大阳古镇会为游客表演传统的打铁花。能在古镇亲眼目睹一场震撼的打铁花,未尝不是一种运气。这个声音牵引着我奔赴的脚步,几乎一路小跑着奔向中心广场,奇怪的是,陆续从小巷里出来的村民却显得不慌不忙,摇着蒲扇说笑着。打铁花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平常的杂技,但他们更喜欢古镇的这种热闹和生机。看到远道而来的游客向他们问询有关打铁花的古老技艺,无不一脸幸福状,尽显东道主的热忱给你引路导航。
不少人选择晚上驱车前来大阳古镇就是为看千年铁魂打铁花,看滚烫的铁水洒向浩瀚的天空,伴随着人们的惊呼声,一波又一波绚丽壮观的火花在空中洒落。夜幕中,人影绰绰,大人小孩子屏住呼吸,体验那种光火四溅,流光溢彩的震撼,无不叹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一边是古老的“烟花”再现,另一边却是热闹的消夏晚会,更多的村民更乐意挤在台下看文艺表演,小品、戏剧、舞蹈、民歌等节目,都是由当地的村民自编自演,甚至残疾人也能在舞台上找到自己展现才艺的机会,看到台上表演的是自己家人或熟人,台下观看的人总是掌声不断,开心叫好。挤在人群中,听到两位上年纪的村民在聊天。“咱们的古镇越来越红火了,不用出家门,咱也能享受旅游的好处。”“这就是政府所说的全域旅游吧?就是让咱们村民在家也能旅游,更能通过旅游致富。”看来,这儿的村民对全域旅游这个新词也不陌生,他们用自己的理解作了这样通俗的解释,虽然片面,但对全域旅游还是充满向往。
沿着中心街,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但当地特色小吃不是太多,无非就是大众化的臭豆腐、凉粉、面皮、石头饼之类的小吃,店铺中客人不是太多。我们几个象征性点了一碗土豆凉粉,一份臭豆腐,一份荞麦灌肠,味道一般,价格却有点令人咋舌。几条条凉粉盛在一个大碗中,要价8元。只有五小块的所谓长沙臭豆腐要价5元。在长街尽头找到一家叫颜嫂馔面的小吃店,据说这是一种流传很久的汉族面食,相传起源于周朝,在汉代为官廷御用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家里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15元一碗的馔面看起来分量十足,配以红绿相间、荤素搭配的调料,让人非常有食欲。只是面条看上去有点发黄,吃起来筋道发咸。服务员解释说,这就是馔面的独特之处,用盐、碱水和的面,然后碾压而成,再切成扁平状的细条,放在木质盒子里醒面八个小时才能达到最佳口感。这么复杂的程序,这碗馔面也算有所值了。
一位和善的40多岁的服务员一直招呼着客人,聊天当中,得知她是这家馔面店的老板,姓颜。问及生意如何,她笑笑,不是太好,但会好起来的。她说最红火的就是今年春节试营业期间,每天营业额达到好几千元。她说,要不是古镇开发旅游,她也许还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全域旅游为村民们带来赚钱的机会。
“目前只能这样,等生意好点,就开始正规管理了。”女老板对自己的生意充满信心。
开发旅游,首先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让村民参与,共同走向富裕,这更是全域旅游终极意义及发展方向。不到两小时的夜游大阳古镇,虽然浮光掠影,像一个梦境,但灯光下清楚看到的是村民们写在脸上的开心,走在路上的悠闲,明显感受到古镇散发出的活力及魅力。他们对未来古镇的旅游开发充满期待。
据了解,大阳古镇的旅游开发,就是要立足晋东南,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围绕“活”字做足文章,紧扣煤铁之乡、九州针都、仕官之乡、飞燕故里等主要文化脉络,深挖文化内涵,以打造古镇品牌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力,整合古镇院落、传统工艺、生态农业、民间节庆和民俗演义五大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全景LIVE体验模式,实施“产品破题、项目点睛、空间突围、营销出位、设施提升”五大突破路径,将大阳古镇打造成为“活着的古镇”。
本报首席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