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视点

自律与否,人生大不同!

  •   “自律”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非常高频的词汇。然而,非常吊诡的是,“自律”也仅仅是一个词汇,离行动与达成却相距甚远。你是否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之中:做事三分钟热度,发誓早起,却没有几天又被打回原形;没有很喜欢的事,周末只在手机、游戏和外卖中度过;无法拒绝熬夜,到了晚上抱着手机,一刷就是两三点。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当我们坚定地认为,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但事实上却慢慢发现,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不快乐,恰恰是来源于这里,懒惰和空虚让我们的生活不受控制地走下坡路。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而事实确实如此,那些将自律融入生活,把每一天都过得丰盈充实的人,往往都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
      自律的孩子,终将得到命运的奖励与垂青。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乔帮主每天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正是他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和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地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最后,恰到好处地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地躺在沙发上无聊地刷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而这时不断地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得再多都是枉然。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从一个被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作为被教育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无论到什么年纪,不要放弃自己,要始终追求自律。这并不是说,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须达到“神”或“机器人”的程度。而是说,父母虽然是凡人,虽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终不放弃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这种努力,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自律的榜样。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20多人当过议员,75人是军官,1人当过大使,1人担任过副总统。
      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教育者自己开始追求自律,就会逐渐学会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如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如何进行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如何通过保持物理距离、分散注意力等策略,来抵御外界诱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学来的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坦率地和TA分享。更细致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计划;制定后,如何执行;执行时,如何自我觉察、自我跟踪;对于执行情况,如何定期总结;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计划,如何调整……
      当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了,引导孩子去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满足,用这个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强力量,而不是用“补偿性”的放纵去庆祝和奖励。当孩子暂时屈服于诱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导TA学会自我原谅,摆脱羞耻感和罪恶感,尽快从这个小小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不是从此“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没有为追求自律而切实努力过的父母,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自律教育的。因为他们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无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会给颗糖作为奖励,或者责骂一顿作为惩罚。

    “大脑神经”训练法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
      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
      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负责自律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地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例如: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地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
      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做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地讲道理。

    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环游世界,他将钱包交给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划、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爸爸的职责只是负责骑着摩托车带他赶路。
      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这孩子也没有落下功课,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做作业。并且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规划好第二天的路线以及记录视频日记。整个旅途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旅行计划,并在实施时合理调整。
      一开始可以由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地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地家长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地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定会事半功倍。(赵士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21期

    • 第2018-08-20期

    • 第2018-08-19期

    • 第2018-08-18期

    • 第2018-08-17期

    • 第2018-08-16期

    • 第2018-08-15期

    • 第2018-08-14期

    • 第2018-08-13期

    • 第2018-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