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汾西县师家沟村:风景这边独好

  • 师家沟村随处都有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记

  •   仲夏之际,旅游时节。
      当游走在师家沟乡村的小道上,迎面扑来的清新空气令人惬意无比,心旷神怡。
      这是一个关于电影《飞虹塔下》《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风沙淹没师家沟》以及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取景拍摄地,这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甚至国家文物界泰斗罗哲文老先生考察后欣然题词“文物精华 窑洞瑰宝”。这就是地处山西省汾西县县城5公里处,兴于乾隆32年,历经两百多年,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村落师家沟村。
      从汾西县城驱车向东南方向五公里,穿过几多沟沟坎坎,一片湮没于黄土中、鳞次升高的古老民居建筑群便悠然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它是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记,是晋商大院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曾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师家沟全村人都为师姓后人,最有名的师家大院民居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由师家第三代师法泽主持所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经200余年逐步扩建而成。清代后期,师氏家族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座院落,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院落相通,院中有院,院上有院,进院又出院,出院又进院,前院望后院,上院观下院,进院如入迷宫一般。院落之间巧妙用圆门、偏门、耳门、楼门、屏门、暗门连在一起,形成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故有“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和“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之说。主体院落建筑周围的环道是用条石铺成的人行道,长达一千五百余米,由于坡度大,又处处与排水道接通,下雨时存不住雨水,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的说法。
      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民居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它的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环道,三组建筑形成风车状的村落布局”。具体就是把村中所有院落分成三个组团呈风车状围绕在村中心“福地”周围,院落周围是一条规则的环道,环道外是村里的作坊、牌坊、寺庙等公共建筑。而建筑雕刻是师家沟最宝贵的艺术,几乎每个院落都有雕刻图案。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门窗、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门墩、匾额、墀头、门罩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师家沟民居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是建筑雕饰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曾被国际古建筑学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旅游通常是怀着无穷探究的心境对所到之处的好奇发出搜寻答案的念想,直至完全“破译”其中缘由才算圆满,而一方水土一方饮食的师家沟人更是在美食上有自己浓郁的地域特色,面食便是其有别于其他饮食文化的美味之一。
      师家沟整体气候特点为冬季少雪严寒,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在日常饮食文化中,除馒头外,擦圪斗、抿节儿、枣糕更是当地百姓的最爱。汾西擦圪斗是用专用的擦子擦下来的,有的地方叫抿圪斗。做擦圪斗的面一般是杂面(白面和玉米面、豆面等搅和在一起),擦圪斗的擦子与擦把把儿的擦子外形相似,只是中间铁皮上挖出来的是小圆孔。擦圪斗的做法和擦把把一样,也是把擦子架在锅上,直接把面一条一条擦进锅里。因为擦子孔是圆的,所以擦下来的面条也是圆咕噜的,因为杂面没精丝,所以煮出来也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有时候,吃杂面擦圪斗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吃腻了玉米面做的擦把把儿,吃碗擦圪斗,无论从形状和口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生活也还是那种生活,但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汾西抿节在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所用杂面系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只有寸长,抿节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而山西特产汾西枣糕为汾西县传统的风味食品,其风味独特,余香流长,其营养价值很高,深受当地人们欢迎。其蒸制方法是先将大枣煮成八成熟,随后将三份黄米面和一成新鲜玉米面加水拌成湿粉状,一层面粉、一层大枣放人笼中,随蒸随放,笼内不得断气,面粉、大枣上足后,加盖蒸20分钟即成,其色泽金黄,香甜可口,食之耐饥。
      师家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民居当中别树一帜,固然因为建筑精妙,更主要的是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生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中华文明的陶冶,言行举止自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如此待人,人心所向;如此持家,家业兴旺。幸福和谐就洋溢在师家,就洋溢在村落。
      而如今,随着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视和对“美丽乡村”的开发投入,当地政府不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整和规划,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师家沟这处美丽的桃源
      之地,这片美丽的风景定会让更多的人欣赏、领略、留恋和不舍,从独好走向共享同赏,走向美好。

    本报记者 桑莉媛 通讯员 谢降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23期

    • 第2018-08-22期

    • 第2018-08-21期

    • 第2018-08-20期

    • 第2018-08-19期

    • 第2018-08-18期

    • 第2018-08-17期

    • 第2018-08-16期

    • 第2018-08-15期

    • 第2018-08-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