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尖山”也叫三尖山,位于盂县北下庄乡西麻河驿村北约5公里处。此山三面突起,高耸入云,东西两峰对峙,北峰斧削如屏,故名三尖山。它由佛爷顶(东顶)、菩萨顶(西顶)、玉皇顶(北顶)组成,海拔1743米,占地8平方公里。北可望五台山,东瞰浮沱河,南与太行华岳遥对。2011年,三尖山列入山西省旅游胜地之一。
三尖山,群峦叠翠,山势奇雄,风景如画,树木成林,野生植被丰富独特。春天,青山开屏,桃花遍野;夏天,茶韵飘香,溪流纵横;秋天,层林尽染,叶红如丹;冬天群山素裹,巍峨壮观。山上人文自然景观有:白龙庙、佛爷顶、菩萨顶、玉皇顶、拜水洞、转身宫、天井窟、圣母洞、七郎殿、原始林、古长城等。
初夏,应朋友之邀,我们一起登山观景。
伸向山顶的是一条盘山的林间砂石路,由于山路坡度大,小车只能到达半山腰,随后步行约40多分钟到达山上的停歇处。先拜赏了白龙庙,后登佛爷顶。佛爷顶,也叫东顶,又名观日台,居尖山群峰之首,巍峨壮观,拔地通天,有擎天捧日之誉。晴朗的天气,观日出是佛爷顶上一大奇观,其景可与泰山媲美。若在早上4点左右登顶可以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光芒四射。向正东方清目远眺,供京津冀饮水的河北岗南水库,碧波荡漾,映着蓝天。
西顶的半山腰,天生一个神奇的溶洞,名为拜水洞。洞内的石壁上自然生成三个母乳状的钟乳石,三个乳头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绕圈而悠悠转动,欲滴而不滴。听村民们讲,天大旱时,人们先祭拜白龙,后到洞中祈雨,如果乳头上的水珠有幸滴到器皿里,三天之内甘露必降。即使是与自然气候的巧合,却也不失神韵。
这里有个“七郎殿”,宋朝年间,辽宋大战于幽州,杨家将被困,七郎领父命回朝搬兵,不料路遇埋伏,遭敌追杀,被困在河北六岭关境内的四十里黑松林,搬兵不成,反招追杀之祸。七郎寡不敌众,身负重伤,眼看日近黄昏,危急之时,在太乙真人的点化下,当夜住进了一个山洞,并送给他三根草叶,七郎水泡饮之。仅一夜,伤势好转,原来是尖山毛尖茶的奇效。七郎不辱使命,继续回朝搬兵。后人为了纪念七郎这位爱国将领,这个洞就取名七郎殿。
尖山属于原始生态旅游区,人称天然氧吧。到佛爷顶和菩萨顶都要经过原始森林的顶部区域。这片森林多半为落叶松,苍劲挺拔,且林间幽静深邃,草木旺盛,松涛滚滚,漫步林中,阵阵清风袭来,空气沁人心脾。林中常见野鸡飞串,山兔觅食,狍鹿歇足,鸟鸣鹰旋。春夏之际,松针密绿,遮天蔽日,穿梭其间,冷风嗖嗖。行走林间,聆听林涛鸟鸣,就是享受一种轻松悠扬的乐曲,清纯的旋律,回归人性的本真。若在林间的青石上小憩,你会感到一种远离繁华后的超凡脱俗和从未有过的淡然与宁静。
尖山脚下的西麻河驿村,因古代曾在这里设为驿站,为官方传递公文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地方。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是连接晋冀两省的交通要道和信息驿站。在村北面的一条通往河北交界的城墙梁上,存有春秋战国仇犹古驿站的城墙遗址,也叫古长城,至今约2500多年的历史,此地由于建有这座古城墙,城墙梁才因此得名。整座城墙用青石砌成,它雄踞岭上,气势磅礴,一锁南北,是一条链接晋冀的关隘要道。经过岁月的侵蚀,古老的城墙在风雨飘摇中已残垣断壁,无法再现当年的雄姿,倒塌的一堆堆青石遗落在历史的沧桑中,令后人惋惜。
尖山,历千古而不衰,经四时而多娇。此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是集生态与休闲于一体的回归大自然的最佳度假景区。
小贴士:
怎么走:乘高铁在阳泉北站或经高速公路在盂县南(东)下,往东207国道至西麻河驿村。
怎么住:住宿方便,农家小院,窑洞、瓦房冬暖夏凉,每人每日30到50元不等。
怎么吃:特色农家饭酸菜玉米
面河捞、窟窟疙瘩、莜面推窝窝等,还有其它主食及各种冷热菜任游客选用。
本报记者 李若男 通讯员 梁贵斌 刘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