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带现金,可以刷卡;没带银行卡,可以用手机支付;那没带手机呢?现在也有解决的方法——
近几年,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记者近日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今年以来各大超市、便利店纷纷投入使用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自助结账设备,省城太原正式开启了“刷脸”结账时代。“人脸识别”要怎么操作?其背后有哪些“黑科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4件商品结账仅用1分钟
8月27日,记者在太原山大一院附近的某便利店选购了4款商品后,来到结账柜台前。因为便利店只有一个人工收银台,而这家便利店在医院附近,人流量较大,所以柜台前有四位正在排队等待结账的顾客。
记者注意到,在人工收银台的东侧,一台蓝白相间、印有“支付宝”LOGO的智能收银设备“站立”着,原来这就是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自助结账机。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使用机器进行结账。
女孩结账完毕后,记者上前进行体验。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仅限支付宝大陆实名用户使用,首次使用需要先在手机支付宝APP上开通刷脸支付功能,再在机器上进行用户授权。记者根据机器提示进行“刷脸”,然后输入自己的支付宝所绑定的手机号码,点击“同意刷脸支付”后,便授权成功。
随后就可以结账了。记者将选购商品的条码一一对准扫码区域进行扫描,每款商品的名称、单价等信息随即以列表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左侧为所有商品合计优惠及总价,右侧为商品明细,满屏还可以上下滑动。进入结算页面按下“确认支付”后,出现“扫码支付”和“刷脸支付”两个选项框。记者选择了后者,将脸对准机器摄像头进行扫描后,根据提示输入支付宝绑定的手机号进行验证,2秒钟后页面便显示支付成功,屏幕下方的出票口自动传出小票,结账完毕。与此同时,记者手机的支付宝APP收到了扣款消息。
记者大致估算了一下,从开始扫描商品条码到最终支付成功,此次自助结账记者用时一分多钟,因为是首次操作,读字幕用去不少时间,倘若对流程熟悉了,用时应该更短。
结账环节少了,用人成本低了
智慧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如上述便利店中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加码”,智能商超的概念逐渐开始被太原人所知。为消费者搭建自主的购物场景,成为许多商家的新选择。
位于太原长风街东口的某大型超市地处繁华地带。该超市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的节假日,收银过程中漫长的等待常常给顾客带来不便,而自助结账设备却让这个问题有所缓解。
“自助收银机平时都是开放的,许多顾客都乐于尝试,反响也不错。”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周末顾客较多时,交易订单大约有六分之一左右是通过自助结账设备人脸识别实现支付的,“这说明不少太原市民可以接受这种新鲜事物。”
省社科院的周洁认为,无论是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还是商超经营的立场,自助结账设备构建的智能结账场景,给双方都带来了益处。
“对顾客来说,使用设备结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方便、快捷,相比传统收银方式,节省了大量的排队等待时间。近年来人力成本的上升有目共睹,但通过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超市的用工成本。”周洁表示,尽管如今移动支付已经相当普及,但在线下场景,用户常会遇到不方便掏手机的时候,比如手里拿着很多东西、抱着孩子等等,刷脸支付则为用户提供了更便利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也在“互联网+政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超过100个城市的用户通过支付宝刷脸完成身份验证,就可以轻松在线办理公积金查询和提取、个税查询、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电子证件等公共服务。
大规模推广还需考量诚信基础
刷脸支付设备在太原尚属新生事物,市民对其的体验感如何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刚体验完毕的消费者,他们中大多数人使用的形容词都是“简单”“方便”。
“我这人平时就乐于‘尝鲜’,用了之后发现真的很便利,特别节约时间。这几年,大家都说出门不用带钱,带上手机就行了;有了这个设备手机都不用带,‘刷脸’就行了。”刚刚20岁出头的小秦表示他十分认可这种支付方式,也期待看到智能结账系统能在太原更多的购物场景上线。
太原市民张女士是一位大专院校教师,在肯定机器带来方便的同时,她对于“刷脸”是否安全保留观点:“毕竟是新生事物,安全性都不太了解,再观望一段时间再使用。”
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裴成发看来,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于智能结账设备的接受和适应并非难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密码是可以修改的,但是脸、包括指纹是不能修改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更为安全。”裴成发认为,待智能结账系统的应用监管等方面都达到一定技术水平,整个实体零售的业态也会朝着更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提升零售效率、扩大商品销量、让用户受益,是近年来许多太原本地商超都在探寻的方向。如今,社会又可以借助设备和技术的力量来接近这个目标。不少太原人有值得考验的诚信基础,但也难以避免在自助结账的过程中出现个别不诚信的现象。因此,当智能结账设备大规模推广以后,如何对失信人群实施有效的监督,出现违法行为时如何迅速进行执法,如何维护商超权益,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诚信的进步,都是值得政府和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