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要闻

公立医院改革的运城实践

  • 运城市第一医院爱心摆渡车正在运行。

  •   

    引入社会资本 探索办医模式

      2017年12月26日,以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务人员为班底、引入社会资本后的运城市第一医院,以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体检、康复于一体,设施、设备、人才、技术、管理、服务为一流的非营利性股份制三级综合医院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视野。
      从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到运城市第一医院,改变的不仅是名字,更重要的是从公立医疗机构到社会办医身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体制机制上的变化等等。
      如今,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它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8月30日,记者随省卫生计生委媒体走基层采访团来到这儿。

    顺应改革潮流,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华丽转身

      该院位于运城北部高新开发区,远离中心城区的喧嚣和堵车。站在其南大门,放眼望去,光线充足、天高地阔、心旷神怡,宜养、宜居、宜游。
      随着人流走进该院门诊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悬挂着的一个大的电子屏幕,正在轮动播出各科室专家的相关信息及出诊时间等。继续向前,来到门诊、急诊、医技、病房之间相接的医疗街,上下有垂直交通,55部电梯连接各功能区域。就在记者的行进过程中,不时地有方便患者随时上下的爱心摆渡车从身边经过……
      “这儿的环境真好!”一位从原来的红十字会医院转来的病人对这里的住院环境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切源于公立医院的改革。”运城市急救中心主任、该院院长潘新丽介绍。
      她说,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5年5月,国家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将运城市确定为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该市政府决定,以改革与改制相结合的方式,在该市全面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运城市急救中心为该市保留的5所公立医院之一,而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通过改制,实现梯次错位性发展。
      2016年3月29日,该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由市红十字会医院人员作为基础班底与运城市第一医院一体化运营,并提出在保证运城市急救中心公益性质、主要职责不变的前提下,运城市第一医院为急救中心提供办公及医疗救治场地,两家医院合作运营。
      之后,该院积极向社会募集社会,探索改制方案,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其他城市改制医院经验、征求相关部门及律师意见等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拟定出《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改制实施方案》,并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全票通过。
      2017年9月,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城市红十字会医院改制的实施方案》,并下达相关批复。
      至此,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已经先行一步,率先开展公立医院改制工作。
      “目前,医院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待参改人员的补偿金批准后,注销红十字会医院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运城市第一医院将接过前行的火炬,继续担负起守护河东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潘新丽说。

    创新运营模式,推行“大质控”管理,让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绕过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儿科门诊、体检中心,全省首台全进口高端直线加速器、国产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全省最先进的全套放射治疗质量控制设备、日立64排128层螺旋CT、飞利浦1.5T超导液氦核磁共振、日立数字化X线摄影DR机、西门子乳腺钼靶机……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医疗仪器,不时呈现在记者眼前。
      这些仪器的背后是社会资本的强力支撑,而要让这些仪器发挥出最大效应,创新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该院在不靠政府、自筹资金的情况下,建成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大型医院。其正式投入使用后,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整体搬迁,运城市急救中心随之迁入新址,与运城市第一医院合作运营。
      “我们医院一期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医院设置床位1500张,日可接待门诊患者4000余人,开设临床、医技科室40个。”潘新丽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医院的运行需求,我们创新管理模式,实施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在此前提下,最大化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各个副手的主观能动性,做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同时,推行“大质控”管理模式,将质控贯穿于整个医院管理之中,查找医院日常运行中的风险环节,并进行哨点监测、风险评估、干预预防。还将质控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落实到绩效工资发放和年终评先评优上。
      在畅通投诉和问题落实渠道方面,建立医院总调度平台和行政、医疗、护理总值班的24小时无缝对接值班模式,白天由总调度平台受理院外病患家属投诉和院内职工诉求,晚上由总值班人员对突发情况进行处理。
      每天早上7:40,院长、“一办六部”负责人和前一晚的总值班人员进行晨交班,听取前夜查夜情况和所遇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做到源头可追溯、问题有落实。


      外联强者,广纳贤才,成为百姓身边的北京、上海、西安大医院

      62岁的王大伟右侧臀肌跋行半年,曾在家门口的一家医疗机构以椎间盘突出治疗无效,并加重伴右小腿发凉、麻木、疼痛,无奈来到该院,后在该院血管外科做一手术,一周术后,以上症状消失。“现在,我感觉自己右侧股、胆、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都很好”。说起这个,王大伟有点激动。
      他的事得益于该院外联强者、广纳贤才、推进学科发展。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人才是关键。
      为创一流学科,推进学科发展,一方面,该院采用借船出海的办法,与浙江同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知名团队强强联合,以托管、半托管、独资等形式,共同发展影像诊断、放疗、检验、心脏、神经医学、肿瘤等20多个专业学科。还与北京海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西京医院等全国35所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常年有160余名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专家教授在这儿常态化坐诊、手术、科研。
      另一方面,借力该市“筑巢引凤”和“凤还巢”计划之东风,运用新医院这个高端平台,吸引国内顶尖医疗团队加盟,继续扩大与全国各大医院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动医院各专业向更高层次全面发展。目前,外请专家已成为该院的特色,引进5名落地专家也为该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运行以来,我院与菊梅肝病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成为全国肝病专科联盟单位;聘请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徐永刚为名誉院长,指导医院工作;搭建心脏、神经疾病、消化疾病、骨科疾病、检验病理、肿瘤放疗等治疗中心,成立肿瘤介入、周围血管、生殖医学等学科,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北京、上海、西安大医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优质的医疗资源。”潘新丽说。


      以建立黄河金三角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让百姓看病更容易,就医更便利

      在该院,记者了解到一组数字:运行仅半年,该院门诊总人次达66331人,日住院病人达到750人,半年总住院病人上万人,实现了住院病人翻一番的目标;半年总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76亿元。
      对此,潘新丽说,这只是他们新的起点。
      “在今后的医疗活动中,我们医院将以建立黄河金三角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认真实施‘人才兴院’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发展;加快开发先进医疗技术,全面强化专科综合实力;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从粗放式经营模式向全面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规模发展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转变,从重视内部医疗资源有效调配向利用外部高端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以新机制、新环境、新设备、新技术打造黄河金三角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和医疗健康服务综合体,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园林式的就医环境、特色化的医疗技术,为百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让百姓看病更容易,就医更便利。”
      面对未来,潘新丽充满信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