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要闻

让患者带着健康回家

  56岁的王二栓,2014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并伴双眼失明,就诊于省城一所医疗机构,被诊断为“白塞病”,经过治疗,双眼稍有光感,此后病情反复,一直间断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今年3月,来到朔州泰康医院,接受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现在,我的双眼视力已恢复到0.5,生活基本能自理。”王二栓有点激动。
  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多层次发展,传统的公立医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社会办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公共健康服务的重要补充。作为其中一员,朔州泰康医院正在以精湛技术、优质服务呵护着当地广大群众的幸福与安康。8月23日,记者来到这儿进行深度采访。

以填补空白起步,满足百姓就医需求

  朔州的赵小凤患类风湿关节炎六年了,刚生病的时候不是很厉害,只是早晨起来关节有点僵,干活的时候有点疼。家境十分贫寒,一直没有把病当回事。关节疼痛的时候,就用热水袋捂一捂。这样对付了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后来关节越来越疼了,有的关节弯不回来了,穿衣、吃饭、干活都很费劲,这时候开始着急了,赶紧到处求医,钱花了很多,都没有明显的改善。随着病情日渐加重,关节疼痛得要命,四肢麻木、僵硬,不能动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
  她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并非个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对风湿性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由此造成的诊断延误、治疗不当等现象十分常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自从生物制剂出现以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已有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参加运动。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在这个风湿发病率较高的晋西北高寒地区,建设一所叫得响的现代化小综合大专科医院,把最好的医疗设备引进朔州,把一流的专家引进朔州,切实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该院院长侯润谈起了当初创建医院的初衷。
  该院重点打造风湿免疫内科,填补了朔州地区风湿免疫病专科的空白。此后,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特长,引进人才、专家,特邀省内外知名风湿病专家定期、不定期坐诊、教学查房并开展讲座,并且得到了山大二院风湿科长期的技术帮扶和工作指导,同时也开展了疑难病症的相关研究,每周二通过云系统定期与山大二院风湿科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参加线上讲座。每周三通过云系统网上视频,诊疗疾病,使患者不出朔州门就能享受高级专家的诊疗。
  去年9月,赵小凤慕名来到该院。“当时,是我接的诊。在住院期间,针对她的病情,我认真分析了病因,制定了全面的、科学的治疗方案,并邀请山大二院风湿专家为其会诊。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能自己翻身、坐起来了,也能自己吃饭了。”该院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医师张福花告诉记者,“由于患者家庭本不富裕,又因病返贫,为此,医院给予了患者贫困医疗补助。今年8月,出院数月后的她和家属还为我们送来了感谢信。”

打造特色科室,还一个幸福家庭

  走进该院的儿童康复中心,记者发现,这个科室下设好多康复室,比如PT室、OT室、ST室、SI(感觉统合)训练室、针灸室、特色穴位注射室、水针疗法、理疗/电疗室、推拿按摩室、个训室、综合强化训练室、中药熏蒸室、蜡疗室、微创针刀、特色教育等特色康复科室。
  说起这个,该院儿童康复科的贺宇峰大夫告诉记者,1999年,他大学毕业后去了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工作。那儿,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很多,当然也有朔州的。
  “有一次,一位老乡和我说,回家了不治了,没办法给孩子做康复了。当时,孩子那种渴望健康的眼神让我一下子就坐不住了,”贺宇峰说,“没过多久,我就决定,放弃省城的工作,为了这些可怜的小天使们回朔州,开展儿童康复事业。”
  他的想法与侯润一拍即合,儿童康复中心随即进入建设程序。三个月之后,科室发展成为该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这也是朔州地区以及晋西北地区唯一的一家从事残疾人康复的专业性机构,填补了朔州当地以及晋西北地区康复领域的这一片空白。
  “随着康复师和技术团队的不断壮大,我们现在可以开展以头部功能定位针法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性康复治疗,并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主要诊治脑卒中后遗症、面瘫、小儿脑性瘫痪、偏瘫、脊髓损伤、颈腰椎等骨性病变以及骨折术后康复、肢体残疾、智力低下、听力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患儿前来,其中还有位俄罗斯的小朋友。”该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去年10月,我们这儿成为朔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定点康复机构,并接纳了国家精准康复项目,为0-6岁残疾儿童免费做康复训练,这样一来,减轻了患儿家庭治疗费用的负担。”

以服务换人心,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我去了好多家医院,感觉这儿的服务态度真好,医务人员对病人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真的让我太感动了”;“我老伴是老病号了,经常住院,这儿医生护士每天都不嫌烦、不怕脏的给我老伴翻身擦洗,有人送水、有人喂药、还关心我们吃饭,这些连我们儿女都做不到”,两位患者家属的哽咽声中道出了该院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进“患者至上”的医院文化建设,该院护理团队在护理部主任及各科护士长的带领下,不断深化护理改革,全面提高护理质量,重视人性化服务的“细节”。“首先是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强化护士对‘静脉穿刺技术’的练习。静脉穿刺虽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但其水平高低既能使患者及患儿家属感到你服务质量的好坏,又能决定抢救危重病人,尤其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成败,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如果护士能快而准地一针见血,就能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我们医院通过每月一轮的静脉穿刺临床强化训练与考核,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水平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投诉不见了,换来了‘你们医院护士扎针技术真高,我的小孩不太好扎针,到你们医院,一针就扎好了’。”
  同时,不断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巩固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操作考核的项目分别是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吸痰技术、心电监护、呼吸机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大多数护士技术娴熟,操作规范准确,有个别动作不到位的护理人员,监考人员都予以现场指导,确保每一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此次操作考核的项目。通过考试,强化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核心制度等知识的理解、掌握,为进一步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该院护理部主任表示:“我们将服务做好后,不仅能够让病人得到更为细微的照顾,我们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也会进一步提高”。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