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交城县东坡底乡:易地搬迁趟出脱贫路

  东坡底乡位于交城县西北部山区,辖14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14人,贫困发生率39%,山大沟深、生态脆弱、交通不便,无任何工矿企业,典型的农牧贫困乡镇,“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面对现状,2016年以来,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东坡底乡先行先试,精准施策,坚持“挪穷窝”与“创新业”并举,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搬迁“两原则”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过程中,东坡底乡始终坚持两大原则,确保搬迁有序落实。
  充分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东坡底乡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考察安置地点,最终选择了该县西营镇天瑞小区作为先行先试集中安置点。西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就医就学就业有保障。确定了安置点之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领乡村两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鼓励群众挪穷窝、搬新居。
  在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296人、同步搬迁64户128人的基础之上,县里决定实施续建工程,用于集中安置东坡底乡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该小区作为整乡搬迁示范点。目前,已实现房户对接103户320人。
  坚决执行政策底线的原则。“按照规定,易地扶贫搬迁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但对于一些无自我筹资能力的贫困户,也是笔不小的数目。”乡党委书记薛慧说。
  为了防止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乡里严格按照人居住房面积不超25平米的政策红线和户均自筹不超一万元的政策底线,在考虑“回购房”面积,以及群众分户不分家的实际生活情况后,创新采用了合户安置的模式。这样一来,既严守政策底线,又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更有利的搬迁条件。

旧村发展“两跟进”

  今年夏天,东坡底乡燕家庄村山座崖种植专业合作社,迎来了吊袋木耳的第一茬收获季,第一书记和当地贫困户们忙着采摘,大棚里面一派欢乐的景象。
  这50亩的吊袋木耳种植基地,是东坡底乡将整村搬迁与拆旧复垦统筹推进的成果,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对部分搬迁土地的复垦,确保每块土地、每户群众受益最大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根据预算,每个贫困户以参股的形式经营,一个股份能分4000-5000元。
  除了吊袋木耳,东坡底乡目前还成立了2个造林合作社和1个土豆加工合作社,统筹整合村集体及群众土地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基地,群众将土地流转至合作社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通过这样的跟进模式,确保群众原有资源有稳定的收益渠道。

后续产业“两同步”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东坡底乡积极谋划后续产业,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6年,在考虑搬迁的同时,东坡底乡投资300万元在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天瑞服装加工厂,为搬迁群众提供130个就业岗位,合理设置7小时务工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据工厂负责人卞玉娥介绍,目前订单排得满满的,产品远销海外,工人月均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
  同时,乡里还组织搬迁群众成立了“东易互助加工站”,利用政府80万元的扶贫资金购买了84台缝纫设备,以资产入股的方式与服装加工厂合作,取得固定收益分红。
  为激发广大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还帮助搬迁户寻找就业途径,并鼓励自主创业,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的初步成效。
  从穷山沟到高楼小区,从传统从事耕作的农民到产业工人,不仅生活、身份有了新的变化,原先的贫困户也都成了个顶个的专业致富能手。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路小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