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蔬菜大棚圆了村民脱贫梦

  9月3日,记者一行出了左云县城,沿着宽阔的同左公路前行,拐几个弯,就走进了张家场乡长城岭村,路两旁满目青翠,田园的芬芳扑面而来,透着令人向往的安宁恬淡。
  在村里,记者遇到了村民郭宝平。“家里种着两个西红柿大棚,中午棚内温度能热死个人,要趁着清晨凉快赶紧去多干点活。”郭宝平边走边告诉记者。
  “以前日子真是不好过,两个孩子上学,家里只种着20来亩杂粮,孩子他爹出去打点零工,有时连工钱也要不回来,一年下来能挣四五千块钱就不错啦。一到开学,就得出去借钱,亲戚邻居都借遍了,拉下好几万的饥荒。”谈起曾经的苦日子,从贵州远嫁来左云的郭宝平很是无奈,“好在国家一系列的脱贫攻坚政策好。”
  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帮扶下,率先走上富裕之路的范家寺三兴农牧专业合作社流转长城岭村、施村的土地共计30亩,建起了20多个塑料大棚,免费帮当地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建设了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前期40个现代化设施蔬菜大棚全部由三兴农牧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
  今年初,长城岭村贫困户郭宝平就种了两个两亩的大棚,没想到,半年下来产了1.5万公斤西红柿,挣了将近2.5万元。
  唠着家常,随着郭宝平的脚步一路走向大棚园区,目光所及之处,一座座蔬菜大棚依次排列着。
  “今年年底,我们长城岭村就可以实现整村脱贫。”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窦贵生告诉记者,“要想富得快,还是种蔬菜。现在建大棚种蔬菜,一亩地能挣万数块钱呢!”
  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贫困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眼下附近几个村里闲人没了,能干活的都慢慢成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了,在外务工的村里人,开始陆陆续续返乡种菜了。
  “有政府和村里的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户也能过上好日子,只要勤劳不怕吃苦,致富大有希望。这不,今年我又多种了一个拱棚!”说话间,郭宝平走进自家大棚里,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

本报记者 翁剑 实习记者 仝雄成 通讯员 任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