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扶贫路上的“夫妻档”

  曹乐乐、刘海叶是大同市新荣区的模范夫妻,更是少有的“扶贫夫妻”。一个在新荣区堡子湾乡李佩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村里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心骨顶梁柱;一个是新荣区扶贫办的业务骨干。几年来,夫妻二人始终奋战在新荣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扶贫战线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路上的“夫妻档”。
  2016年12月底,曹乐乐担任了堡子湾乡李佩沟村第一书记。刘海叶是从2016年3月开始在新荣区扶贫办做资料整理工作。就这样夫妻俩都忙碌在扶贫工作上。曹乐乐刚到村里的时候,因为刚接触扶贫工作,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都向刘海叶咨询,从资料填写,以及入户调查登记,每天不定时的电话“骚扰”。有时候打电话能说一个小时以上。两年多时间里,夫妻二人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偶尔打电话,内容除了孩子,就是扶贫。两人经常互相探讨扶贫工作,虽不在同一个单位,但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为驻村里扶贫忙,曹乐乐经常不回家。孩子有时候十几天见不到爸爸,实在想孩子的时候,他也是星期天抽时间回家看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才能相聚,平时看管孩子的事就全部交给双方父母看管。有时候双方父母都没时间看管孩子,夫妻俩就一人一天上班的时候带着孩子,曹乐乐有一次带着孩子在村里入户核查,村里人才知道他俩口子都在做扶贫工作。
  “我们一起扶贫的时间一晃两年多了,在这两年时间里,我们为了扶贫手册填写内容意见不同而争吵过,也为了村里贫困户脱贫想到一个好项目而欣喜过。”曹乐乐对记者说。
  自从2016年12月来到李佩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曹乐乐多次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实地考察了解李佩沟村整体情况,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座谈,详细询问困难群众家庭实际情况以及致贫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家庭采取不同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在多次调研中,曹乐乐发现产业薄弱是李佩沟村的“软肋”。为了增加贫困村的“造血功能”,他自掏腰包,为全村23户贫困户购买了390只种鸡,鼓励他们通过发展养殖业来增加经济收入。为了村里贫困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2017年曹乐乐多次向上级部门沟通,最终为李佩沟村(马家窑村)争取到55万元80千万光伏发电项目扶贫资金。项目收益将按两个村贫困户比例分配,预计每年每户每人可增收1200元以上。“我们现在就盼着光伏项目早日并网,尽快脱贫。”贫困户崔利心里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2017年年初,曹乐乐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多次沟通,召开全村村民大会,讨论“百亩莜麦种植试验田”扶贫项目的实施方案。
  “是村民积极主动响应,腾出了190亩耕地。乡党委也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预付了启动资金,才顺利完成播种。”更让曹乐乐欣慰的是,当年秋收时,全村贫困户每户分到了280公斤莜麦,每人增收1680元。
  贫困户崔勇说:“曹书记来了以后,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我们也要争口气,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
  “下一步,还是要以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发展经济为工作重点,通过新建养殖基地、发展农机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让村民尽快过上好日子。”这位30岁出头的“80后”第一书记很坚定。
  系统是动态的,数据是灵活的,工作是繁忙的,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刘海叶从来都是以满腹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全心全意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圆满完成每一次的数据动态调整工作。
  两年多来,刘海叶勇挑重担、吃苦耐劳,在每次动态数据调整时,为保证基础数据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常常是连续几天通宵达旦,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圆满地完成。每年平均加班50余天,400多个小时。先后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5597户、11687人,监管修正疑似错误问题数据1万余条,确保全区扶贫数据达到零错误率。
  用心工作总是收获满满,李佩沟村的扶贫工作一直位于全市第一梯队,刘海叶在新荣区扶贫办做资料整理工作也在全市名列前茅。他俩常说:“我们两个人都干扶贫,应该有自己的担当,不管怎样辛苦,我们都会继续在扶贫战线上奋战,为新荣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张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