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休闲空间

旅游长学问

  众所周知,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且不说旅游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单说一些学者和艺术家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科学和艺术发现,便可说明旅游对开发人的智力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旅游是一种智者的活动,旅游从来就和学问密不可分。
  达尔文在青年时代就爱好旅游和生物,他曾用五年时间乘海军考察船比格尔号作环球旅行。在旅行途中,细心的达尔文观察到:许多相距很远的不同的岛上有着相同的动物;而一些自然条件相似的群岛上的同一类动物又不大相同。记录下这些现象后,达尔文又大量采集标本,主编了《比格尔号旅行期间动物志》,这为他后来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比格尔舰的航行,是我一生中的大事,它决定了我的整个事业。”
  在旅行中奠定自己的事业基础,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更是这方面的范例。他用了整整27年时间,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考察了自然界和民间的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质,最终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
  比较起来,旅游更是文学的宠儿。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尤其是诗人和散文家),很多都是旅游的行家。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青壮年时期就不以科举为重,四处旅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他热爱自然、豪爽洒脱的天性的流露。虽然李白的仕途未能如愿,但他却写出了许多有关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登峨眉,他观察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游庐山,他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于是就“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表面上歌咏某山某景,实质上则是诗人踏遍千山万水后所得到的艺术灵感和他独特的超现实意象的高度统一,是审美之情和自然之景的和谐融汇。
  到了现当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家诗人们游览祖国河山的兴趣更浓,格调更高。曾写出《长江三日》的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在一篇游记中体会到:“壮丽的山川景物给人以熏陶,使人胸襟更开阔,品性更崇高,人格更伟大,智力更开发。”

霍寿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1期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