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灵丘:脱贫路上“娘子军”奋斗不输男儿身

  “脱贫不能只靠男人,咱也是家里的成员,俯下身子流点汗,赶快摘掉贫困帽”“巾帼建新功,共赢脱贫梦,参与脱贫光荣”……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灵丘“娘子军”以“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的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共同撑起了脱贫攻坚半边天。
  转观念 转出新天地
  “我在北京当阿姨两年了,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开销,还能往家里寄四千元左右,去年就把贫困帽摘了。”任二女在电话里告诉我们。
  任二女是山西灵丘县史庄乡西玄风村村民。2016年5月,在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的联系和推动下,灵丘县政府与家庭服务O2O行业的知名平台“阿姨帮”签约。她是该县组织“灵丘阿姨”培训第一批报的名。
  加入“灵丘阿姨”进京从事家政服务后,她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今年正月,26岁的大儿子王磊顺利结婚;首付8万元在县城还买了一套98平方米的楼房。
  谈起到北京做家政服务,任二女的儿子王磊说,当初全家人和亲戚们都坚决反对。“父亲说,一个女人应该守家在地,出去打工让人笑话呢。我们觉得,妈妈文化不高,跟不上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怕上当受骗;亲戚们私下里忠告父亲,你让老婆到北京‘伺候人’,她变心了,跟你离婚,你不是鸡飞蛋打了?现在穷,起码还是一个完整的家!”
  “怕这怕那的,都是些瞎担心。说什么出门挣钱是男人的事,女人怎么就不行呢?女人也是‘半边天’。我要不出来当阿姨,孩子能娶成媳妇,县城能买楼?”任二女如是说。
  如今,在灵丘县像任二女一样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农村妇女已有近百人,都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而且她们现在在北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灵丘阿姨”,口碑是响当当的。
  转变观念,开动脑筋,不仅摘了穷帽,而且走上了富裕路。在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一个叫温双爱的妇女,借助该地区良好的生态,不仅搞起了羊的养殖,还做起了“马”的文章。村子离空中大草原不远,她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组织带领村民养马,赚旅游的钱,使全村“旅游马”一度达到了170多匹,有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脱贫走上致富路。
  “过去俺们不懂得,守着金碗要饭吃,在温双爱的带动下,俺们也开始吃上旅游饭了,并且脱贫了,明年我准备再养一匹马,收入会更高!”该村妇女伊伟叶如是说。
  勇担当 发展产业扛大梁
  一天脚尖不着地,电话响个不停,东河南镇下野窝村党支部书记王树琴,最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300亩有机西瓜进入了采摘期,订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下野窝村人均耕地虽多,但土壤沙质,肥力不够,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广种薄收,一年下来也收入不了多少,另外遇上了灾情,就更别说了。不过这种沙质土壤,再加上该村日照充足的天气特点,种出的西瓜,具有沙甜多汁、清凉爽口、皮薄籽少、沾刀就裂的特点。
  为此,王树琴发动村民,搞规模种植西瓜。她从北京农科院调回了新优质品种,并说服种植户在种植时不使用化肥只用农家肥。为了降低风险,王树琴动员瓜农抱团作战,成立了“老旺西瓜合作社”,注册西瓜商标“老旺”,引进了机械栽植、膜下滴灌技术。为了提高下野窝村老旺西瓜的知名度,同时丰富该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王树琴连续五年组织举办了老旺西瓜采摘节。
  “外地西瓜卖五六毛钱,我们老旺西瓜一直是一元钱,而且市场非常好。”“一亩地,单西瓜就收入3000多元,还不说套种在垄间的萝卜。”“村民们供孩子读书、给孩子们盖房娶媳妇都是西瓜换来的钱,现在村里几乎是家家户户种西瓜,有很多人家一种就是五六亩。”在谈起种西瓜的事来,村民争着说。
  因为突出的表现,王树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2016年,她带领村民开始搞起了300亩黄花种植(其中为45户贫困户每户分1亩,折合现金两千元)和120亩药材种植;同时引进了箱包加工厂,使村里的年轻妇女足不出村就有工打。
  如果说王树琴是灵丘脱贫战线上的新锐代表,那么刘爱莲就是一名重披铠甲再上战场的老将。已经退休的她创办了宝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通过三年多的发展,合作社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宝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村民增加劳务收入85万元,其中惠及贫困人员200人,工资性收入30万元。
  发展产业助力全县脱贫,润生公司的总经理阎长丽,也是一名佼佼女将。她利用灵丘县牧草资源、气候环境条件,实施乳牛规模养殖项目,向贫困户推出了架子牛代养扶贫模式和“1+10”养牛扶贫模式,共帮扶带动全县4个乡镇116户贫困户增收。
  学技能 家门口就业摘穷帽
  在武灵镇支洼村李秀兰家,七八名农家妇女说说笑笑,只见她们手上的玉米皮在手指间上下穿梭,灵活地钻来钻去,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大功夫,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便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46岁的李秀兰,去年在电视上看到了草编工艺节目,便突然萌发了做草编的想法。“没人要的玉米皮,加工成篮子、座垫等工艺品后,身价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往上翻,咱农村不缺的就是玉米皮,庄稼活多半只是春秋两季忙,农村妇女有大量闲暇时间,何不把农村姐妹们组织起来干这一行呢?”
  草编工艺对灵丘县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群众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各类草编产品是该县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全县的草编产业覆盖了几个大乡镇,参与草编生产的家庭达三千户,涌现出了大量草编能手。
  有基础,有艺人,借助于妇联的帮助,李秀兰很快联系到了二三十人,并于今年2月份成立了云之梦手工技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周组织一次手工技能培训。老成员培训新成员。合作社成员不到半年时间,就发展到了60多人,覆盖了全县12个乡镇。
  “变废为宝,一双草编拖鞋卖50元,一顶草编草帽150多元,一个精巧的小挎包300多元。我们的产品特别受欢迎,客商都说我们的产品比其他地方的产品质量和品色都好,”李秀兰介绍说,“天津等大城市的客户多次催促我们签订单,由于去年没有充分地收购储藏玉米皮,草编产品未能大规模展开,我们不敢轻易去签!”
  石家田乡温北堡村的村民王秀莲,是建档立卡户,刚给两个儿子成过家,小儿子在读大学,52岁的她也加入合作社。她心细手巧,制作出来的六七件草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草编加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老少,掌握了这门技能,不出门、不出院,看着电视就轻轻松松把钱挣了。今年秋季,我把料备得足足的,争取天天有活干,一个人就把全家的贫困帽摘掉。”
  一技在手,脱贫不愁。该县赵北村的不少妇女,农闲时节,每天安顿好家里就去村子里的秀英箱包厂上班了。她们都说:“以前愁的是冬天和农闲时没处挣钱!自从学会了缝纫技术,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挣了!”

王鹏 马明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22期

  • 第2018-09-21期

  • 第2018-09-20期

  • 第2018-09-19期

  • 第2018-09-18期

  • 第2018-09-17期

  • 第2018-09-16期

  • 第2018-09-15期

  • 第2018-09-14期

  • 第2018-09-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