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出现的“卖难买贵”矛盾中,一方面是农民遭遇“卖难”,另一方面是市民大呼“买贵”,“菜篮子”“米袋子”让人拎得不轻松——
“怕种出来东西没有销路。”在外务工20多年的翼城县农民刘学文回村种洋葱,赔了不少钱,下茬种什么才能顺利卖出去是近来让他操心的事情。
不怕种地辛苦,就怕种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农产品“卖难”的破解之道在哪里?
读懂市场才能遏制“卖难”
洋葱的低迷让刘学文迷茫了,到底该种什么?
其实,与其紧盯着市场的价格表寻找“今年种什么贵”,不如潜心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找到“自己种什么对”。
打开某购物网站,输入关键字“富硒”,页面上立刻弹出各个种类、各个品牌的富硒类产品。记者注意到,一家售卖富硒黑小米的店铺,其月销售量已超2000单,消费者评论破万条。“选购富硒产品还是网上方便,线下实体店卖的不多。”在网上多次购买过富硒产品的韩女士告诉记者,“本土产出的富硒产品,更不好找。”记者走访省城一些商超和农土特产店铺后发现,明确写有“富硒”的产品只在个别农土特产店铺才能找到。
有专家表示,农民在种植之前,必须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学会错位看市场,不要盲目跟风。除大宗粮食类农产品外,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的品种,这样才可以保障自家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网红直播”“农产品+互联网+认养农业”“农产品+可视化”等网络策略,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宣传销售还能及时获取信息开拓市场。
当农产品种植的盲目跟风变成了基于自身优势与产业布局的认真考量和主动出击,以自身的供给能力引导市场消费,真正找到“准星儿”的种养业发展起来才能脚步踏实笃定。
看懂市场才能找到出路
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获取产品销售信息的手段仅限于邻里乡亲的口口相传。这导致了他们每年在种植农产品时,依赖当前并不正确的价格引导,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农民就会一哄而上抢着种植,最终导致该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暴跌。而当某种产品出现亏损的时候,农民又都大量减少甚至停止种植,结果导致供不应求,价格暴涨。
因而,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玉米产量过剩,潞城市供销合作社黄池供销社探索出“我种地你赚钱”的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黄池供销社又与汾酒集团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5000亩高粱种植的订单,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农业,解决了“种什么、怎么销”的问题。
“其实主要是农民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产销不对路。高粱是国家近年来鼓励种植的小杂粮品种,市场收购价格普遍高于玉米。我们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高粱订单,实行保底收购价。农民将土地托管给我们,我们通过粮食直销、开展订单农业,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解决粮食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黄池供销社负责人说。
引入市场才能活力倍增
为逐步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格”问题,架起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近日,我省举行了“山西省田头市场示范点竞演”活动。
全省21家流通主体参加了竞演,竞演者介绍了各自市场基础设施、产业带动、市场运行以及信息服务功能、经纪人队伍和服务带动周边农户作用等情况,并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经过各个环节的比拼,最终,运城圣耕历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子县顺兴农牧有限公司、云州区俊文瓜果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等获得前10名。
我省作为水果优势主产区和夏秋蔬菜优势区,初级农产品流通主要依靠田头市场。为了使农产品产销顺畅,近年来我省下大力气加强田头市场基础设施和冷链体系建设,把交易市场建在田间村口,让农民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让农产品就地就近销售。据悉,这次竞演评选活动就是探索田头市场推广和发展模式,完善产品集散、辐射带动、信息传播和商品化处理功能,形成一些适合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田头市场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农户营销服务机制创新,逐步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格”等问题。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