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广灵县,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收获的田野上到处是巧娘们的身影,她们为美丽的塞北增添了一抹秀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巧娘们忙完秋收,将赶到各大巾帼扶贫基地,因为那里是她们的又一大战场。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的今天,广灵县聚焦特殊贫困群体,深化做实“巾帼脱贫行动”,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可以说,广灵巧娘们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正在各地开花结果。
一批巾帼致富带头人,为打造“广灵巧娘”品牌奠定了基础
9月1日,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合作社里人声鼎沸、异常热闹,县妇联主席陈晓丽和刘金萍等一众妇女收到了国家级巾帼扶贫基地落户广灵巧娘宫的好消息。
走进“巧娘宫”车间,一片片废弃玉米叶、一根根蒲草,在广灵姑娘们的巧手下变成样式精美的工艺品!作疃乡宋窑村的李晓红正拿着工具,完成着手里最后的修剪。
“我特别感谢刘姐教我这些技艺,以往我只能在家带带孩子,哪里有什么收入,来刘姐这里,每天能挣四五十块钱。”谈起刘金萍,李晓红特别感谢,高位截肢的她平时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一家人的负担都压在了丈夫身上,想帮忙都帮不了。
刘金萍是广灵巧娘宫手工编织合作社的带头人,因为把传统广灵手工编织发展壮大建成合作社,她成为乡亲们眼里的大能人。
在她的带领下,加入巧娘宫的人越来越多,从2016年的130人,短短两年发展到1085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28人、残疾职工41名。在全县组织的脱贫攻坚战中,她在妇联的帮助下,把全县各乡村的巧娘们汇聚起来,争当脱贫攻坚的巾帼卫士。
在广灵,像刘金萍这样的巾帼能人不止一个。
多年来,广灵县不断加大对编织、制衣等妇女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去年投资1597万元,建设了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7000平米的扶贫产业手工业园区,有效利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全县9个乡镇、40个村、14个易地搬迁点,建立手工加工业分基地,大力推动农村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让大部分村民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让手工加工产业真正成为广灵脱贫攻坚主阵地上的“巾帼扶贫工厂”。
各类实用技能培训,使贫困妇女真正拥有了一技之长
“做一个小灯5元钱,大灯40元,熟练工一天能赚七八十元,而且培训是免费的。”几天前,壶泉镇西关村里的帮扶队员告诉贫困户王金平这样一条培训信息,但王金平相中的是这个手工编织的工作不用到厂子里上班,可以在家完成,这样她就可以既不耽误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增加收入。
“这个真的很难,好几股铁丝绕来绕去,看得让人眼花。”干惯了农活的王金平,粗壮的手指拿着细铁丝做起精细活,略显笨拙。但是她学得很认真,因为如果学会了这门手艺,每个月就可以让家里增加近2000元的收入。这比丈夫在外面干活赚得还要多。王金平盘算着,到年底可为小女儿添一件花衣裳,给儿子买一个新背包,甚至给家里换一台液晶电视机。
今年3月,旭隆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与大同市星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为望狐乡、作疃乡、壶泉镇培训古灯编织技术,目前公司已带动贫困户200余人,平均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
像这样的免费培训,全县各乡镇开展得如火如荼,广灵县探索采用“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并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手工加工和劳务服务企业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实施办法》,鼓励全县手工加工和劳务服务企业积极组织贫困妇女参加各类实用技能培训,使贫困妇女真正拥有了一技之长。
去年以来,县妇联有效组织巾帼企业在全县举办了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制衣等适合妇女自身优势的就业培训37期,精准引导全县贫困妇女宜绣则绣、宜编则编、宜剪则剪,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平台,培训就业20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15人。
为做大做强“广灵巧娘”品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西蕉山村附近的公路边,500余亩的杞柳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今年早春,山西地区的大雪让很多经济作物受灾,但是杞柳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长势良好,经过去皮、晾晒后,就可以用于广灵巧娘宫柳编或加工成门帘等工艺品。
“以前我们都普遍种植玉米,每亩地一年最多能收入700元左右,今年种植杞柳,每亩地差不多可收入4000元左右。明年若是能够进行简单的去皮处理,每亩收益将达到6000元至7000元。”西蕉山村的老张一边数钱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随着手工艺品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广灵巧娘”产品深受顾客的青睐,针对柳编手工艺品环保性能优、实用价值高、经营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今年,巧娘宫手工编织合作社大力发展杞柳编织,有效利用“致富、帮富、带富”效应,承包87户农户耕地732亩进行杞柳种植,日常田间作业插秧、耕地、平地、浇地、锄地、割条等田间管理雇工127人,带动贫困村民人均增收4600元,打造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广灵巧娘”品牌,广灵县从产品、品质、品牌入手,依托扶贫手工业园区,不断夯实妇女脱贫产业的基础,由剪纸(世界非遗)、手工编织、仿古灯笼制作、制衣、箱包等五大实业支撑的“广灵巧娘”品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由原先的家庭作坊、零散生产模式逐步向管理规范、人员稳定的产业化、商业化模式转型。目前,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波兰、加拿大、孟加拉国,出口创汇80万美元。
为助推全县产业集群化发展,县委、县政府规划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4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服装特色小镇”,承接京津地区及雄安新区产业转移的服装生产、面料辅料、毛绒玩具、纺织、箱包、毛巾、服饰包装印刷、绣花印花、服饰机械设备等生产企业50家左右,计划2021年全部投入使用,预计可以解决不低于1万人的劳动就业问题。
这正是广灵县脱贫攻坚的一个个生动写照,广灵巧娘们活跃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正如星星之火,发出燎原之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唱响妇女发展之歌。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