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为零,仅一条崎岖山路通往乡镇,耕地90%坡度都在25度以上……”吕梁市临县林家焉村的群众生活是苦在路上、难在水上、缺在产业上,远远地输在了脱贫“起跑线”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2015年,吕梁市委办公厅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与林家焉村“结对子”,成为对口帮扶单位。该厅主要领导不定期深入村屯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吃住村里,群策群力为贫困户“出点子、理思路、谋发展”。短短两年时间,林家焉村已脱贫摘帽,旧貌焕发新颜:一条条道路向前镇村、田间地头延伸,一户户村民拥有了充足的水源,一个个合作社相继建成……
未雨绸缪 找准扶贫关键
脱贫攻坚,必须把握精准要义。
对照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和吕梁市“三五工程”等扶贫政策,工作队在每年集中走访4次贫困户和2次非贫困户的基础上,将入户走访常态化,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细致研判致贫原因,逐户提出帮扶措施,确保不落下每一个贫困群众,使他们都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
据统计,全村60户贫困户,除享受粮食直补、低保、教育、生态、医疗、小额贷款等基本扶贫政策外,还得益于易地移民搬迁政策,全部住进了亮亮堂堂的新房子。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破除发展“瓶颈”。工作队确立了致富先修路的思路,积极向交通部门争取,投资645万元,建成了5.1公里的镇村公路、15.8公里的绕山田间路,打开了林家焉村村民走出大山的大门,彻底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农耕时代。
路的问题才下眉头,缺水的难题又上心头。工作队协调水利部门,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沟底蓄水工程,以及两座200立方米水塔。从前村民吃水都比较紧张,种地“靠天吃饭”,想都不敢想能用水来发展种养产业,看着新建成的水利工程,摸着滑溜溜的水龙头,心里乐开了花。
勠力同心 壮大致富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贫困户用工机制,通过动员群众,成立了“探珍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熠泽程养牛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注入产业资金50万元,建成年出栏千头养猪场和30头牛养牛场。两个合作社共吸纳贫困户48户,每户每年分红400元,村集体每年提留8%,工作队帮助村里走出了贫困户增收和集体经济破零“双赢”的路子。
为适应市场需求,今年工作队帮助村里发展40亩旱地西红柿,打造有机无公害旱地西红柿品牌,与养猪场形成的循环农业产业结构雏形初现。同时,厅机关党总支还发起购买倡议,市委书记李正印,市委副书记张广勇,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小明等领导都以普通党员身份,主动购买,帮助拓宽销售渠道。看着装满西红柿的运输车,一趟又一趟地从平坦的镇村公路驶出,贫困户离自己的致富梦也越来越近。
内外兼修 激发脱贫动力
夯实基层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是吕梁市委办公厅帮扶林家焉村可持续的一项“绿色扶贫”举措。以机关党建带动基层党建,多次组织厅机关党员与村党支部共同开展“锤炼党性,倾心帮扶”主题党日活动,形成抓党建促脱贫的鲜明导向,夯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提升组织力;大山深处讲政策,“七一”前夕,为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厅领导作了纪念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宣讲,提振支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授人以渔,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通过政策宣讲、农民夜校、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群众讲政策、传经验、授技术,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富脑袋、鼓口袋,扶贫又扶智。此外,工作队还帮助村委建立了公益性岗位,合作社劳务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让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收获扶贫红利,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