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山西密码》重版发行——

冯潞:全新视野审视“表里山河”

  • 冯潞在黎城之太行山考察。 (资料图片)

  •   山西高台,简直像天堂,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城、黄河和太行。
      那里的生活源远流长,与她的年龄一样,比高山年少,如威风渐进,乡村路,请带我回家,请带我回到属于我的家
      ……
      在学者冯潞专著《山西密码》中,开篇有这样一首诗歌《乡村路带你回家》,感性而深情。
      2018年8月,《山西密码》的再版发行,冯潞在其中新增加了“文旅山西之思考品鉴”部分,这首诗歌再次引领该章节。
      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这首自创诗歌实属真爱。对于冯潞的采访,记者也是从这首诗歌开始——
      怀揣深沉之大爱,迈开旷世之步履,蹒跚跋涉,寸寸追寻,让一个个文字浸泡在思虑中,充满性感和质感。站在凸起之高台上,探索山西之历史曲线,拉近而走远,宏观和微观,回溯而追远,让晋人找到回家的路!
      田野考察
      是他走向学术的利器
      《山西密码》是一部学术书,但是读起来并不枯燥,鲜活而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源于作者冯潞走的并不是单纯的室内研究之路。除了平日里知识的累积、梳理典籍、训练思维方法,接受名师指导等途径,冯潞更执着于鲜活的田野考察。
      回顾21年的考察史,冯潞说,他的足迹涉及140个县,其中省内115个县,省外25个县。省内尚有五处未及,如广灵、兴县、浮山、垣曲、石楼等地。他扳着手指,指着手绘地图,一一将其指出来。在他看来,119县,必须走完,一个也不能少。
      田野考察,想象中是很浪漫的一种表达,实践起来却是需要以勇气作为支柱,让孤独成为伴侣。
      纵然知道田野考察的艰辛,冯潞却始终认为书本的知识往往太过单薄,不够形象生动,靠它吃不透世界;如果要对世界形成认识,怀疑并修正,就得走出去考察。
      好在冯潞大学所学之新闻专业,以及5年的记者生涯、2年的秘书生涯,让他养成了出行、采访、沟通和思考的能力。之后,又成为其进行田野考察,全新发现自然、社科世界的途径。
      冯潞正式关注山西,始于1997年夏,他与一位大学学长、历史硕士张志斌先生从太原出发,前往吕梁方山县考察于成龙遗迹。不曾想,此举改变了其人生轨迹,无意间走上了探索山西的孤旅,迄今仍未结束。
      在无数次的田野考察中,他远离城市喧嚣,让心灵与自然对话,行走在黄河沿岸、长城两边、巍巍太行间,他把出行、户外、探险、考察连串起来,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河山给予他力量,自然赋予他信仰。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以游历来印证,以游历来求发明,这实是有益研究中国文化一重要的步骤。”
      通过考察,冯潞对山西地理有了系统认识,进一步了解历史、经济、民俗、人文等等,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自然很好对接起来;还发现了书本里不曾有的知识譬如民俗类、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有些内容冯潞对其进行整理并填补空白。
      考察还帮助冯潞补课,以前冯潞对古建筑知识无知,在连年的田野考察中,那些陌生的构件,逐渐熟悉起来。
      考察中,冯潞曾经拍摄数万幅图片,涉及面很广。这些图片不仅成为珍贵的资料,而且其摄影风格独树一帜。
      从便装行走到现在户外装备齐全;从公交步行的辗转难行,到如今自驾出行的从容姿态。有了长达21年对山西河山及周边省份地理脉络的观察,冯潞心中对于山西“表里山河”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地理与历史的交融、地理与户外考察的互动、历史与经济的交叉……凡此种种在冯潞心中构建起了立体的学术思维,首先是整理出山地文化,这对于研究探索山西史、地、政、经、军、民等方方面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冯潞说:“从事田野考察,是我走向学术的利器。”
      文旅品鉴
      重版增添新篇章新内涵
      时隔一年,重版《山西密码》,冯潞在旧版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譬如“晋人性格分析”,在前任山西大学校长程人亁专门分析基础上,通过田野考察,冯潞做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譬如新附第九部分,来思考品鉴山西文旅的发展;当然还新增再版序言、精美的图片、考察大事记……彷佛是一部新书。
      2017年秋,在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和“乐水、尚城、崇山”旅游品牌体系的提出,是我省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转型新引擎新支柱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走过山西大美河山的冯潞对于顶层设计的思路赞不绝口。回首之前的默默田野考察之路,荡气回肠,顿觉与时代融为一体而不再孤独。
      冯潞感慨地说:“起初,考察是个体行为,无人理解,很孤独。现在感觉我的考察与社会追求吻合起来,这些年努力付出的意义好像又放大了。”
      在冯潞看来:三大旅游板块的提出,其价值在于其范畴的突破,山西把黄河、长城、太行这些囊括进来,拓展了山西旅游的区域与范围。冯潞说:“若以历史地理概念界定,由黄河生出河南、河北、河内‘三河’概念;由长城分出塞外、塞内概念;由太行分出山西、山东概念。这些都是中国古地理中的大概念,三大旅游板块的提出,把山西的内涵、外延给拓展了。”
      关于黄河板块,黄河在山西境内流过965千米,以旅游思维分界,大约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偏关老牛湾至河津龙门,为晋陕峡谷段,这段自然风光突出,兼具人文内涵;第二段是龙门至垣曲碾盘沟出省境,为河滩湿地段,这段以人文和自然兼具。冯潞认为:山西黄河文旅发展应打破省域,与临近秦豫两省旅游联通起来,与吕梁山、中条山联系起来,整合多方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共同打造“表里山河”之天下奇观,让观者深切体味河山中国之历史情怀。
      关于长城板块,山西境内的长城保有量全国第二,长城在山西蜿蜒了1401千米,年代众多,包括战国、东魏、北齐、北周、隋、宋、金、明、清等,堪称长城博物馆。其中保存较好的是明长城。说到山西的长城,冯潞痛心疾首,长城遗存极其脆弱,尤其是夯土长城。他在书中呼吁,长城的文化价值高于产业价值,户外价值高于旅游价值。对待长城,首先是保护,其次才是有限度地开发,要顺其自然来做规划,不能造成二次破坏。
      关于太行板块,尤其是南太行,它的气候、生态、地貌、色泽等,滋润而多灵气,样貌丰富而生动,在北方地区,异常卓著。在冯潞看来,太行山体量大、地貌多样,风光好,生态优越,还兼具人文气质。比起黄河、长城,太行山的旅游优势明显,有可能在旅游产业上率先突破。
      在采访中,除了三大旅游板块,冯潞还很有感情地提到了山西很多各具特色的乡村小镇,在这些散落在乡间的小村小镇里,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既有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又有乡村弥漫着的精神韵味,游客探访,不但能领略朝耕暮耘的田园生活情趣,还可以在感悟中沉淀、升华,给灵魂找到“回家”的感觉。
      《山西密码》
      学术书也能成为畅销书
      2017年9月底,《山西密码》第一版图书出版,2018年8月,《山西密码》再版。如此短的时间,一部学术图书能够重版,且有畅销的市场愿景,这种情况在山西并不多见。
      事实上,这部书在市场上广受推崇,来自山西省内外的政界、文化界、商界及其他领域的反响非常强烈,成为读者群研究山西地域,聚拢魂魄的馈赠物和收藏品。
      将一部学术著作打造成一部畅销书,冯潞是怎样做到的?
      冯潞说:“这部书筹备十余年,研写两年。我在写的时候就有思想准备,这部书要按照市场规律、出版规律、读者规律来完成。这部书内容是学术味,但外壳却是抓人的市场情调,可谓是‘在装帧设计上披着市场的外衣’。”
      具体讲,这两版书,冯潞与出版社运用了许多技巧,譬如对封面大胆设计,打破学术书平淡、呆板风格,而是形成“酷”的特征;而后设置悬念,引进钩子原理,层层递进,由封扉、地图、献言页、文前图逐步展开,让读者一睹为快,欲罢不能;在内文中设置多级标题,语言生动形象;把手绘地形图放大一倍,增加作者21年的考察大事记,暗示读者此作品的独特性;把目录页延展为10页,除了特色编排,侧面配以许多小图片……这一切设计让读者有一种亲切、生动和专业的感觉,并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总体上看,比起第一版图书,再版书《山西密码》一是设计、编排更加规范、舒朗,看上去赏心悦目,颇有收藏价值;二是内容上更加丰富,使治学显得严谨,使得该书内容与形式、社会性与市场性实现完美统一。
      冯潞透露,对这本书的许多环节,自己都亲身参与,亲力亲为,认真对待,并非仅是一个作者。由此看得出他的多种才能,如同坊间流传的对其“复合式人才”的认定。
      《山西密码》已然是一部对山西地域进行整体研究与破局的厚重大书。那么,下一步,冯潞会去解码哪处地域呢?
      冯潞的思路依然另辟蹊径。受费孝通社会学的影响,尤其是《江村经济》这部书的启发,他会将由村到省的研究著述结构逐一完成,前有《晋东南密码》《高台上的中国》《山西密码》等五部书,但唯独缺少一部以村落为研究的对象。接下来,目标不言自明。
      乡土人情,村规民约,生活智慧,草根信仰,乡土的道德规范和交往规则,乡村经济的价值资源以及民众的心理归依等等,要真正解码一个村落也很难,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王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09期

    • 第2018-10-01期

    • 第2018-09-30期

    • 第2018-09-29期

    • 第2018-09-28期

    • 第2018-09-27期

    • 第2018-09-26期

    • 第2018-09-22期

    • 第2018-09-21期

    • 第2018-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