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者型文化反思

——读冯潞学术专著《山西密码》有感

  •   冯潞先生《山西密码》一书再版,可喜可贺!品读先生此书,感触颇深,故而提笔成此拙文。寥寥数言,不免有浅俗之过,但能引导读者了解冯潞先生此书,便不算白费,若能有些许思考,就是额外之功了。
      与单纯愤世嫉俗的国民不同,更区别于哗众取宠、迎合谄媚的市场文章,冯潞先生《山西密码》一书展现出了一位学者的忧思与胸怀。这其中蕴含的自然是山西人的家国情怀!但情怀之后,却沉淀着作者冷静、客观、科学的历史反思,呈现出了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者视野和深切的问题意识。
      说他“入乎其内”,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他的田野考察之路。长期以来,冯潞不满足于就历史说历史,就书本谈书本的浮泛研究,而是以其早年做过新闻记者的经历,发展为学术性的田野考察,从而切实地走入山西底层,并“以脚步丈量晋地”,深接地气,获取见识、灵感和顿悟。这种积累,为其后来以山地地理为突破点,研究晋人“具有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性格的形成,和地理封闭与交通变迁对山西经济几起几落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正是基于这种灵动的户外考察经历,冯潞的学术作品读来并无艰涩之感,反倒简洁生动,既有春秋的微言大义,又有现代人之生动有趣,为《山西密码》一书平添几分亲近感和可读性。
      除去深入田野一事,冯潞研究山西之“入”,更多地体现在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终极治学态度和文化反思上。研究山西地域,就要先问清楚“山西必然成其为山西”的独特性,还有“山西得名”“山西的前世今生”“山西之表里山河”,既有亿万年的时间大跨度,又有山西地理的细节纹理;探究山西衰落的问题所在,就将山西的“三个黄金岁月”“民国崛起”与“一千年的低沉”细细梳理一番,并惊人而大胆地给以断代,把历史的转折具体到年、点,而979年及晋阳两个名词,构成了山西起落的经纬交叉点。
      在历史变迁的节点上发现山西繁荣与衰败的历史规律,书中关于山西的两次衰落所得出的“运河兴,山西落”“近代海运兴,山西衰”的结论便是如此。凡此种种,都彰显了作者独辟蹊径,寻求光亮的治学态度,或者说,只有将现实问题置于对山西地域文化的纵深挖掘之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清问题之实质。
      一味地“深入”,难免会使学术研究陷入仄狭偏窄之境。冯潞先生在《山西密码》一书中的独特之处和高超之处便在于此。作者以反思山西衰落缘由、探索其破局之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一方面深入山西历史发展的图谱曲线之中,反思山西几起几落的历史规律,从中寻找影响历史起落的文化密码;另一方面,他又跳出山西的地域局限和学科局限,以一种“出乎其外”的历史超脱感和整体关怀,对山西经济、社会症结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以收立体之效。
      而这种“出乎其外”的宏阔视野,首先表现在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的运用上。作者在反思山西衰落的症结所在时,选择从地理、经济、人才、历史四个方面着手研究,同时辅以社会学思维和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来强化学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突破了就文化谈文化、就地理谈地理的零散性和单科局限性。这是一种流行的“跨界”做法,非有突破学科壁垒的综合能力不能完成之。
      不得不说,冯潞先生此书的确有一读再读、细切细磋之必要。如此定论,其理由在于本书一来可以带领我们破译山西地域密码,以解决山西的现世发展;二来激发读者对于山西地域的终极关怀,安抚我们每一人殷切关注故土的魂灵。当然,作者展现出来的精深的学术功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宏阔学术视野,以及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受益匪浅。

    曹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09期

    • 第2018-10-01期

    • 第2018-09-30期

    • 第2018-09-29期

    • 第2018-09-28期

    • 第2018-09-27期

    • 第2018-09-26期

    • 第2018-09-22期

    • 第2018-09-21期

    • 第2018-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