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人才支撑作用凸显、市场主体增长迅速,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创优政策的出台,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一批批双创平台和基地建成,一个个创新点子走向市场,更有一大群热心干事创业的人才投入到了双创活动中。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让环境更优,让创新创业更活。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三对”要求,坚持以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放管服效”改革取得新进展。全省各市、县累计向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赋权7000多项,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办通报表扬。
环境优化以及引人政策的落实,使大批人才进驻山西,同时自有人才大幅成长。目前,全省有院士工作站64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76个,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58个,上半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2.45万人。
双创示范基地是推进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在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估和山西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我省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7家,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我省多措并举支持各种创新平台和主体建设,双创支撑平台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84个(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4个),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46个,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县1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32个,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
双创活力还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长上。记者了解到,我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53家。1-8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8%,超过全国5个百分点,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9.3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17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0.01%;截至2018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165.41亿元,较年初增加554.95亿元,增长9.89%,双创领域相关贷款余额2563亿元。今年新增个人经营性贷款,较年初增长6.79%,个人经营性贷款1744亿元,较年初增长7.32%,大力支持了个体经营户创业。
这一组鲜活数据的背后,是我省强化金融支撑结出的硕果,据了解,我省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宏观信贷政策更好的服务山西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金融指导文件,有效引导金融支持全省创双创领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动性有效增强。
另据了解,今年我省财政安排扶持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安排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开办、服务平台的建设、场地租赁、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等经费补助和参股种子基金等用途,加大对双创支撑平台的支持力度。并多措并举,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促进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发展,支持证券期货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私募基金发展。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24.4万户,其中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1万户,同比增长12.2%。全省平均每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由2013年的771户,上升到现在的1600户,是改革前的2.1倍。在2018年新设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占比达到88.08%。
不断拓展双创发展空间
我省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研究制定了《山西省鼓励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措施》,以鼓励和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孵化载体,促进省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在发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我省持续加大省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认定力度,要求2018年底全省省级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60家,并依照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17年度进展考核评价的通知》,从自身建设、服务能力、孵化绩效、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在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方面,采取政策推动、分类指导、典型引导、资金激励等措施,积极推动全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工作,上半年新公告了十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新认定了23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目前全省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达到146个,入驻企业5678户,吸纳就业13万余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在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方面,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利用闲散场地、整合存量资源,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劳动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创业服务,目前全省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169个,入驻创业实体1.06万户,吸纳就业2.56万人。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