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喜看吉县“脱贫摘帽”新气象

  山城吉县,今年立秋翌日收到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批准吉县与右玉县、中阳县退出贫困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县在全省、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群众的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未来有怎样的期许?帮扶干部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果农实现致富梦

  秋日的吉州大地绿意葱茏。车行塬上,道旁果园里一排排苹果树枝头低垂,一个个土黄色纸袋里包裹着果农的希望。
  车城乡柏东村,刚跨入知天命之年的白新年正在打理自家果园。前两天,他刚和亲戚朋友组团旅游回来。“和家人去了趟陕西,花了一两千块钱,这搁以前哪儿敢想?”白新年坦言。
  那些年,白新年和老伴节衣缩食,拉扯三个女儿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1984年,他到县水利局的石家庄果园打工,期间自学掌握了果树管理,后来又当了5年技术员。1992年,果园被私人承包,白新年就回了家,大着胆儿承包了集体的4亩土地,加上自家原有的两亩,建起了果园。“口粮都保证不了,种苹果就是瞎折腾!”面对街坊四邻的质疑,白新年心里有数,“种苹果一定能赚钱”。去年,他的12亩苹果树纯收入达到了13万多元,而作为村里果树管理技术员的他早已是果农眼里的“香饽饽”。
  如今,眼瞅着进入保叶追肥阶段的满园苹果树,白新年又开始筹划着明年的打算了。“现在品种老化问题严重,需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提高效益。所以,我打算把4亩老树拔了,明年开春要种新品种——烟富8号。”没了经济和思想负担,脱贫后的白新年除了打理好果园,现在一心想的就是下一次该去哪儿转转了。
  抓苹果就是抓脱贫致富,抓提质就是抓农民增收。吉县依托苹果、旅游、生态“三色品牌”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走出了一条“苹果+X”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有统计显示,在“苹果+X”的产业体系支撑下,在“三色品牌”的带动下,吉县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78元增长到2017年的5211元,年均增长9.42%,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脱贫有基础、致富有抓手。

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

  52岁的冯赘香现在时常会和丈夫李德发回到距此百米的老院子看看,不仅因为那里存放着杂物,还因为破旧坍塌的窑洞里留着夫妻俩在困苦中挣扎的记忆。
  三十年前,年轻的冯赘香嫁给了兰古庄村民李德发。婚后拮据的生活一度使她倍感失落:3孔窑洞摇摇欲坠、60多岁的老人瘫痪在床、一双年幼的儿女嗷嗷待哺……“那时候,5块钱的奶粉都买不起。后来老人去世,连发丧钱也是东借西凑的。”
  转眼到了2016年。一天,村干部来到家里,告诉他们“国家要帮你家修房子”。起初,冯赘香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认后连着三个晚上都没睡着。“以前是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这次是因为激动、高兴失眠”。
  人均25平方米、补助2.5万元,抛去已成家的儿子,半年后,冯赘香两口子和女儿就靠着7.5万元的国家补贴款,住进了75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三间平房宽敞明亮,水电、闭路、厕所和硬化一步到位,万万没想到没操啥心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说起这些,冯赘香笑了。圆了数十年的住房梦,一家人也从容地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吉县按照“搬迁跟着产业走,模式跟着意愿走,标准跟着规定走,工期跟着任务走,干部跟着服务走”的思路,探索推广了“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建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安置,五保集中统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的“5+ 1”安置模式,累计投资42119.38万元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5123户14222人,投资4927.56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4153户,贫困群众告别土窑洞,实现了“安居梦”。

帮扶干部继续当好百姓贴心人

  在近期吉县驻村帮扶工作组座谈会上,柏山寺乡白米村“第一书记”贾清亮代表省直6家帮扶单位作了发言。现在吉县脱贫摘帽了,贾清亮依然不敢懈怠。
  “下一步巩固提升我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呢……”说这话时,贾清亮被几声电话铃声打断。电话那头儿,考上大学的村民梁荣询问有多少钱的上学补助,并请求他协助办理。
  “有事儿找贾书记”,如今成了白米村民的“口头禅”。2017年4月,身为山西省国控集团临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贾清亮,以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白米村。为了尽快摸清白米村和工作队负责的其他11个自然村的情况,上任第二天他就自费买了一辆摩托车。也是从那时开始,村民们总会看到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翻沟过坎,走村入户,访贫问寒。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2014年以来,吉县脱贫攻坚一线共下派农村“第一书记”62人,驻村工作队110支356人,其中省派43人、市派55人、县派258人。各级帮扶干部冒严寒、顶酷暑,抢晴天、战雨天,舍小家、顾大家,哪里问题多,领导到哪里;哪里困难大,党员到哪里;哪里矛盾突出,干部到哪里,实实在在地趟出了一条决胜“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新路径。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如今,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仍坚守在帮扶一线,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吉县要成为脱贫样板

  实现脱贫摘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早在去年年底,吉县就早谋划、早安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指示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吉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在巩固提升规划方面划分了三个阶段,即2018年全面巩固脱贫成效、2019年全面提升脱贫成效、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党建明对此解释道,为全面巩固该县脱贫成效,持续提升农村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县委、县政府将坚持步伐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力度不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巩固提升相结合、项目建设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领导力量不变、包联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到村到户政策不变的原则。在全县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易地移民搬迁巩固工程、就业创业帮扶工程、生态补偿帮扶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力量帮扶工程、住房安全巩固工程、新兴产业提振工程等十大巩固提升工程,明确了工作要求和责任人。同时,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资金,并保持逐年增加10%,为巩固提升提供资金保障。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脱贫质量成效,进一步筑牢脱贫防线,巩固脱贫成效,打造脱贫样板,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王媛 通讯员 王彦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 第2018-10-19期

  • 第2018-10-18期

  • 第2018-10-17期

  • 第2018-10-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