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做好中国大学教育那些事

  唐风晋韵聚太原,秋高气爽话育人。今天,“2018大学校长论坛”在太原举行,国内大学校长齐聚一堂,聊一聊如何做好中国大学教育那些事。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会高校书记、校长,共同领略教育界高校学者的思想之光。
  记者: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本科会议上强调,教育关键环节是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您认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发力点在哪里?贵校有哪些相关举措?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在这次论坛会上,把教育提高到一个协作的高度。对于本科教育来说,有很多核心因素,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我校在建设“双一流”高校方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发展新兴学科专业,提高原有专业水平。去年,我校14个专业建设得到国家认可,这在全国来说名列前茅。
  记者:作为我省科技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的高等院校,在科技转化生产力过程中,理工大学如何更好地助推太原经济发展?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科技转化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也是大学的一项使命。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进行科技创新。理工大学主要学科是化工、矿业、材料机械等专业,学科设置高度契合我省产业发展,我校也在围绕煤炭产业做贡献。我校与阳煤集团合作,把煤层气的转化技术推向市场,推向产业化。理工大作为山西唯一的211高校,在工业应用学科方面正在积极储备人才,为我省经济发展努力做出贡献。
  记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日趋紧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在您看来,来华留学教育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意义?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关忠良:在“一带一路”中,高铁是公认的一张靓丽名片,高铁走出去后,高铁建设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北京交通大学在122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为轨道交通领域培养人才,从铁路发展到城市轨道交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为其他国家建设高铁,同时也培养专项人才。
  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贵校对来华教育做出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关忠良:目前,我校有2000余名来自166个国家的留学生,包括欧美的学生。这些国家当中有50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我们不仅教授这些留学生技术,同时,也会把中国文化与他们进行交流。
  记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主席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战略任务。您认为时代新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培养时代新人,对于大学来讲,其根本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具备坚定地爱党、爱国的信念。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本领,为服务国家、社会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实践,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历练本领,培养家国情怀。
  记者:培养时代新人对于高校来讲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请问贵校培养时代新人做出哪些努力?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教师队伍是核心,学生培养是根本。一方面,我们把中外教师两股力量打造成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提高课堂体系建设,进行思政课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把思政教育贯穿其中,让所有学生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打牢思想政治主线,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本报记者 姚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 第2018-10-19期

  • 第2018-10-18期

  • 第2018-10-17期

  • 第2018-10-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