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金融业:盈利能力增强 服务质效提高

  • 邮储银行晋城分行信贷员在蔬菜大棚做贷前审查。 本报记者 王昕 摄

  •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1%,2017年以来连续7个季度均保持在6%以上。全省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的背后,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和支持。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运行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贷款结构持续优化,存款增量创历史新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10月22日,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前三季度全省金融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得到了上述信息。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9月末,我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6%,比年初增加1958.1亿元,达到去年全年增量的88.4%,同比多增116.3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4%,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9位。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69.2%,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
      资金增加的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全省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7%,较各项贷款增速快4.1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传统行业、战略新型产业和技术服务领域,仅这三项占到中长期贷款余额的近90%。工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1.6%,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5%。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全省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6%,占到全省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2.0%。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比年初增加160.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倍。
      在信贷政策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积极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截至9月末,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8%,较全省贷款增速快6.2个百分点,占到全省企业贷款增加额的35.8%。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较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快8.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8.2%。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效果显现。一方面,我省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前三季度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加356.2亿元,占全省房地产新增贷款的39.2%,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3倍。
      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保持增长,增速持续放缓。
      可见,在信贷政策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积极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提升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盈利增强


      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增强的前提是存款增加,盈利能力增强。
      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4%,较一、二季度分别加快2.0和1.4个百分点;各项存款月均增量近300亿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5%,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3位。
      人行太原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处长张育春分析,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位存款持续增长。主要是企业利润增速回升带动单位存款快速增长。1-9月,全省单位存款增加999亿元,较前6个月多增446.1亿元。二是财政性存款大幅回升。受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增加等因素影响,1-9月新增财政性存款395.8亿元,较前6个月多增195.1亿元。三是个人大额存单增势良好。大额存单以高收益、灵活性强等优势深受我省个人投资者青睐,前三个季度个人大额存单增加639.75亿元,较前6个月多增147.2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1-9月,全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盈利350.4亿元,同比增盈71.5亿元。分机构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同比分别增盈33.9亿元和31.1亿元,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雄厚的金融基础。

    市场融资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我省社会融资规模一直合理增长,银行间市场融资持续发力。
      截至8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快于上半年2.1个百分点。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83.8亿元,同比少增496.5亿元。其中,成本相对较高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比少增458.2亿元。总体上看,前三季度融资结构优化,成本相对较高的表外融资得到合理规范。
      银行间市场融资持续发力,成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截至8月末,全省银行间市场融资存量3861.6亿元,占到直接融资的58.9%。前8个月融资增量达到332.2亿元,同比多增229.7亿元。其中,以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为代表的短期融资同比多增8.5亿元;以中期票据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为代表的中长期融资同比多增221.2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企业的发债力度增强,发债品种增加,特别是几大煤企上市公司的永续中期票据受到银行的青睐,动辄20亿元、30亿元乃至更多,发行顺利。这充分说明,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有了初步效果,金融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互相融合、相辅相成、一起进步。

    本报记者 崔晓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9期

    • 第2018-10-28期

    • 第2018-10-27期

    • 第2018-10-26期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