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代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36个,贫困户21085户,贫困人口48386人,贫困发生率为30.18%。
截至2018年10月,代县已有101个贫困村整村退出,11355户26950人实现脱贫,剩余贫困村135个,贫困户9730户,贫困人口21436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3.37%。
这些数字变化的后面,有代县在产业、生态、金融、教育、健康、职业培训、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的、全方位的、实打实的投入与付出。
这些数字变化的后面,更有代县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抽硬人、硬抽人”:实事实干,深中笃行
代县,位于忻州市东北部,全县辖6镇5乡1个居民办事处,319个行政村,总人口2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3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对代县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大的发展机遇,这是代县的共识。
抓发展首先抓脱贫、抓脱贫就是抓发展,这是代县县委、县政府的态度。
三年来,代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十三五”脱贫工作规划》《“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规划》《脱贫攻坚工作法“三十条”》《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代县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代县贫困退出实施方案》定计划、定措施,比如明确要求:采取挂图作战确保精准施策;培育项目确保产业支撑;压实责任确保帮扶成效;技能培训确保增收渠道;整合资金确保集中投入;吃透政策确保兑现到位……
三年来,代县始终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管主责、人人有责:
不断增强以县委书记任总政委、县长任总指挥,其他县级领导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指挥作战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不断充实11个乡镇战区及各战区扶贫工作站的力量,由县委常委和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分别担任11个乡镇战区的帮扶牵头领导,全面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不断完善各贫困村由县乡包村领导、帮扶单位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村两委主干组成的联合工作队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全县25个专项扶贫领导组及办公室,都实行“双组长”制,明确了县直各部门的统揽责任、联动责任。
三年来,代县始终坚持“抽硬人、硬抽人”原则,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崔玉军,代县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也是代县脱贫攻坚干部队伍中的一员,被选派担任上磨坊乡里回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县委让我担任里回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我作为一名军人,一定不辱使命,带着乡亲们干出个样子来!”崔玉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对干部的帮扶工作,代县还有这样的硬性要求:真正住村,做到一村一队,一队三人,五天四夜;做到熟悉村情,掌握扶贫政策,做好宣传,制定好帮扶规划,选好产业扶贫项目,主动做好村级、户籍档案资料和退出验收以及自己的工作记录,配合村干部做好产业项目推进和政策落实兑现,主动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做好表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参与村干部的宴请……
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告诉记者:“我们的脱贫攻坚,立足的是超长谋划,高位推动;依托的是多措并举,合力推动;通过召开脱贫攻坚现场观摩推进会,进一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全面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提升质量和水平。用典型示范引领争先创优,最终促进责任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对部署这“一分”,代县没有丝毫轻视。
对落实这“九分”,代县更是“锱铢必较”。
产业扶贫“四到”:实效实惠,深谋远虑
走进代县滨河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的扶贫产业园区内,整齐的厂房、成片的树木、安静的环境,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座新型产业园。而踏进代县雁弘纺织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成堆的产品,则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一座大型加工厂。
雁弘纺织有限公司是代县扶贫产业园内首家入驻的企业,以加工袜子为主业,总投资1800余万元,厂区内工作的员工230余人,65%来自贫困家庭,且多为女性。在厂区内工作,每天从事的主要是缝头、翻袜、定型、包装这类相对简单的劳动,技术熟练的工人,每月可以领到近2000元钱。
“以前我出去打工,挣钱少,离家远,家里的老人和3个孩子都照顾不上。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家里能照顾上,一年还能挣上2万多元,脱贫了,幸福了!”麻地沟村的宋大姐说。
近年来,按照“一个产业园、一批贫困户、一条致富路”的思路,代县构建了“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而为了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代县按照“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产业扶贫思路,在该县滨河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建设了扶贫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同时也填补了代县产业结构的空白,转型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更直接有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今年,该县还与雄安新区的17家鞋业厂商正式签订了入园合作协议。同时,乡镇、村也正在盘点和盘活闲置企业、厂房、学校、粮站等,积极建设扶贫车间、家庭作坊,进一步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
引进中药材种植技术,在产量较低的村北烂坡地上建起230亩柴胡、桔梗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亩收入比以往种粮食翻了一番;引导村民种植晋谷21号优种谷子310亩,所产小米亩均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也是种植玉米的两倍多;以村集体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4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购置大型农机具6台套,在本村按费用成本价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对外承揽业务所获收入,一半平均分给全村的贫困户,另一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以提高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
这是代县上磨坊乡里回村发生的新变化。像里回村这样,让项目见实效,让百姓得实惠的贫困村,在代县还有很多。
“我们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狠抓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位。重点实施特色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光伏产业、苗木产业、中药材产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工矿企业等九大增收工程,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代县县长郝江陵介绍说。
截至今年9月,代县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全县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户5800户17500人,年人均增收1400元;
——规模养殖业带动贫困户300户750人,年人均纯收入6210元;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贫困户1500余户,2400余人,年均增收1000余元;
——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带动648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雁弘纺织有限公司是代县扶贫产业园内首家入驻的企业,以加工袜子为主业,总投资1800余万元,厂区内工作的员工230余人,65%来自贫困家庭,且多为女性。在厂区内工作,每天从事的主要是缝头、翻袜、定型、包装这类相对简单的劳动,技术熟练的工人,每月可以领到近2000元钱。
“以前我出去打工,挣钱少,离家远,家里的老人和3个孩子都照顾不上。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家里能照顾上,一年还能挣上2万多元,脱贫了,幸福了!”麻地沟村的宋大姐说。
近年来,按照“一个产业园、一批贫困户、一条致富路”的思路,代县构建了“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而为了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代县按照“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产业扶贫思路,在该县滨河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建设了扶贫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同时也填补了代县产业结构的空白,转型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更直接有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今年,该县还与雄安新区的17家鞋业厂商正式签订了入园合作协议。同时,乡镇、村也正在盘点和盘活闲置企业、厂房、学校、粮站等,积极建设扶贫车间、家庭作坊,进一步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
引进中药材种植技术,在产量较低的村北烂坡地上建起230亩柴胡、桔梗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亩收入比以往种粮食翻了一番;引导村民种植晋谷21号优种谷子310亩,所产小米亩均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也是种植玉米的两倍多;以村集体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4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购置大型农机具6台套,在本村按费用成本价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对外承揽业务所获收入,一半平均分给全村的贫困户,另一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以提高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
这是代县上磨坊乡里回村发生的新变化。像里回村这样,让项目见实效,让百姓得实惠的贫困村,在代县还有很多。
“我们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狠抓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位。重点实施特色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光伏产业、苗木产业、中药材产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工矿企业等九大增收工程,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代县县长郝江陵介绍说。
截至今年9月,代县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全县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户5800户17500人,年人均增收1400元;
——规模养殖业带动贫困户300户750人,年人均纯收入6210元;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贫困户1500余户,2400余人,年均增收1000余元;
——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带动648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苗木产业遍布全县,每年可吸纳7000人参加各类务工;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余亩,可安排贫困户500余人务工;
——乡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户450户1250人,年户均增收1500元;
——积极推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带动贫困人口4800余人增收;
——全县矿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1900个;
——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共完成搬迁安置2995人;
……
在良好的攻坚态势面前,在已取得众多成效面前,代县脱贫攻坚“战队”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一份执着、一份初心。
直面困难问题:实话实说,深挖潜力
“我们坚持‘中医式’把脉问诊致贫原因和‘中西医’结合对症施策的脱贫工作理念,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往实里去、往深里做,这是我们秉持的根本原则。”县委书记田永清介绍说。
望闻问切,由表及里,对症下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代县从不回避问题,始终敢于正视自己工作存在的“伤疤”,坚持问题为导向,全力解决问题,务求实效。
针对脱贫产业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代县在2017年“一村一品一主体”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实际,重新规划村级主导产业,力求做到产业可行性强、带动性强、覆盖面广。
针对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出台了《代县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2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72家,种养大户246户,家庭农场143个,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通过发展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236个贫困村发展村级光伏产业,按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大力推广利用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四荒”等资源,通过入股合作社、出租集体资源、村集体统一经营等方式,按比例收取承包费、按股分红、经营收益等,最大限度获得集体收入。
与此同时,代县积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手工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抓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加快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物流配送网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推进农产品上行,放大电商扶贫效应……
“产业扶贫力度还不够,有典型有亮点,但没有做到全覆盖;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还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束缚着部分贫困户;农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导致经营管理不善、技术应用推广不全面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对脱贫攻坚工作中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书记田永清直言不讳。而在全县干部心里,怎么对症解决这些问题,也早已有了“药方”。
本报记者 畅雪 雷清明 通讯员 石俊文 刘睿